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直接將海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而無需脫鹽。最新從海水中直接制取氫氣的方法簡單、可擴展,且比目前市場上的任何“綠氫”生產方法都更具成本效益。相關研究論文刊發于最近的《SMALL》雜志,朝真正可行的綠氫工業邁出了關鍵一步。
多孔N-NiMo3P的合成及電化學裂解海水過程圖解。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長期以來,氫氣一直被視為清潔燃料,是應對能源挑戰的潛在解決方案,對制造業、航空業和航運業等難以脫碳的行業來說更是如此。但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氫氣都來自化石燃料,而獲得這些氫氣每年會產生約8.3億噸二氧化碳,相當于英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年排放量之和。由水裂解制成綠氫盡管不會排放二氧化碳,但成本高昂,僅占全球氫氣總產量的1%。
為制造綠氫,科學家一般會使用電解槽向水中輸送電流,將其分解為氫和氧,電解槽目前會用到昂貴的催化劑,消耗大量能源和水:制造一公斤氫氣大約需要9升水。另外,還會產生有毒物質氯。
為獲得更具成本效益的綠氫,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專門用于海水的特殊催化劑:多孔N-NiMo3P。這種新型催化劑使用時所需能量很少,且可在室溫下使用。雖然此前已有科學家開發出用于海水裂解制氫的其他催化劑,但它們很復雜,難以規模化生產。研究團隊此次通過一種簡單的方法改變了催化劑的內部化學性質,使它們相對容易大規模生產。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技術有望大幅降低電解槽的成本,且制造出的綠氫能滿足澳大利亞政府的綠氫生產目標——每公斤2美元,從而使其比化石燃料制氫更具競爭力。
研究團隊已為相關技術申請了ZL,計劃首先開發出一個電解槽原型,結合一系列催化劑來生產大量氫氣。
責任編輯: 常麗君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航天工程在氫能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式發布了HTJS-ALK-2000/1.6型號堿性電解制氫裝備,能夠滿足大化工和新能源等應用場景的廣泛需求,制氫效率與運行穩定性均......
日前,中國海洋學會陸海水域污染防控分會在天津成立。成立儀式上,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林明森出席會議并講話,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書記張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沈學順,國家基金委海洋工程學科項目主任劉......
日前,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羅景山教授團隊聯合西班牙巴斯克大學FedericoCalle-Vallejo(費德里科卡列—瓦列霍)教授團隊在電催化水分解制氫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聯合團隊利用金屬......
在綠氫項目的推動下,核心制氫設備電解槽的需求正持續攀升。據機構統計,2024年1月份至7月份,國內已公開招標電解槽的綠氫項目共8個,合計電解槽招標量達569.5兆瓦(MW)。從綠氫項目開工及EPC招標......
6月30日,哈爾濱工程大學2024年高考錄取通知書與大家見面。這所以“三海一核”為辦學特色的高校,在每一份通知書里都裝入深海水,發出“來自深藍的邀請”。據悉,2021年,該校科研團隊自主研制的“悟空號......
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研究人員發現可能是海平面以上最早的淡水和地塊證據表明,地球水循環或至少始于40億年前。地球上......
近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劉利峰團隊與廣東工業大學大學教授劉全兵團隊(負責理論計算)合作,在多元金屬間化合物甲醇電氧化催化劑助力高效混合海水電解制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先進材料》(......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佳欣)5月10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可持續資源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不改變氫氣產生速度的情況下,將反應所需的銥減少了95%。這一突破或有助提......
近日,中國石油第一個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制氫裝置在玉門油田投產,所制氫氣純度達99.99%,通過輸氫管道、管式槽車等送至中國石油玉門油田煉化總廠等企業,實現從生產到利用的全流程貫通。由此,玉門油田......
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利用礦物原位鋰同位素分析法,該所科研人員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幔橄欖巖中的鋰含量和鋰同位素組成。他們發現,海水中的鋰元素可以經過擴散作用進入地幔橄欖巖。這為研究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