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卡消息:據《每日星報》5日報道,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之一,塑料正在無聲地加劇該國的環境災難。
報道稱,在所有垃圾中,塑料對這個人口密集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最危險的,人們使用幾分鐘到幾小時的塑料購物袋或食品包裝將繼續在該國的環境中存在數百年。
報道指出,發達國家正在采取三管齊下的辦法來應對鋪天蓋地的塑料威脅——減少、再利用和再循環。但孟加拉國雖然擁有一項減少塑料使用的法律,但在實施過程中卻步履蹣跚。
世界銀行202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該國只有31%的一次性塑料產品被回收利用。此外,孟加拉國的人均塑料使用量從2005年的3公斤增加到2021年的9公斤,增長了兩倍。在達卡,這個數字是24公斤,幾乎是該國其他城市地區的三倍。
在孟加拉國可持續塑料管理路線圖中,世界銀行建議孟加拉國到2025年回收其使用的所有塑料的50%,到2030年回收80%。
孟加拉國工程技術大學工程學院前院長伊賈茲·侯賽因(Ijaz Hossain)表示,孟加拉國每天產生約2.4萬噸垃圾,其中10%來自塑料。他指出,在塑料回收方面,該國面臨兩類問題。一個是家庭源頭分類,另一個是亂扔垃圾。在家庭源頭分類中,塑料與其他垃圾混合在一起,使其難以分類。如源頭分類處理得當,塑料垃圾的收集量將會增加。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據聯合國官網介紹,今年的世界環境日聚焦“塑料污染解決方案”,聯合國呼吁各國政府、公司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加快行動,解決塑料污染危機。(完)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孟加拉扇區沉積物運輸與氣候變化的復雜關系。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第四紀科學評論》(QuaternaryScienceR......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戰愛斌團隊聯合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養春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新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整合適應性位點預測模型揭示入侵物種......
202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美國《福布斯》網站在近日報道中預測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文章強調,這些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同時也會顛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AI代理......
9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論文稱,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家利用肽和塑料中大分子的片段,開發出一種由微小、靈活的納米級絲帶組成的材料。這種柔軟、可持續的電活性材料有望為醫療、可穿戴和人機界面設備提供新......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智能手表、運動手環甚至手機不再需要外接電源頻繁充電,而是通過吸收你身體散發的熱量來自行供電,會是一種什么體驗?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朱道本、狄重安團隊與多個國內外頂尖科研團隊合作......
什么?竟然有昆蟲把塑料當作美味!對的,你沒有看錯,科學家發現了很多愛“吃”塑料的昆蟲,并對它們解決白色污染寄予厚望。近日,江蘇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孫建中團隊系統綜述了昆蟲及其腸道共生菌在塑料生物......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讀一、出臺背景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
全球的海岸線曾經受到牡蠣礁的保護,牡蠣礁是牡蠣與巖石以及牡蠣與牡蠣之間相互融合形成的廣闊礁群。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的喪失摧毀了地球上大約85%的牡蠣礁。9月25日,據《自然》報道,科學......
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極大挑戰,提升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和風險防范能力是當務之急。國家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