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ideyuki Okano/Keio University; Erika Sasaki/CIEA
北京時間5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日本科學家5月27日宣布,他們已經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可以復制人類疾病并且會發光的轉基因靈長類動物。在一種基因的幫助下,他們讓培育出的狨猴皮膚發出綠色螢光。毫無疑問,這是一項具有爭議的成就。但日本科學家表示,這項成就能夠讓醫學研究人員踏上一條令人興奮的道路。
由于可以“復制”人類所患的部分最具破壞性的疾病,實驗室猴子無疑為研究這些疾病的成因以及治療手段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型。日本研究小組表示:“利用這些模型,潛伏期研究有望取得一系列偉大突破。”但其他人也警告說,日本科學家的研究可能潛在地引發一場“道德風暴”。令這些人感到擔憂的是,這項用在我們血緣關系最近的“親屬”上的技術可以用來培育轉基因人。
在刊登于英國《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一支由慶應義塾大學實驗動物研究中心的佐佐木恵里(Erika Sasaki)帶隊的研究小組報告了有關普通狨猴——原產自巴西的一種小型長尾猴——的實驗結果。實驗中,他們引入了一種外來基因(植入一種病毒)并注入狨猴晶胚中,在此之后,他們在蔗糖溶液中培育晶胚。
這個基因攜帶綠色熒光蛋白,綠色熒光蛋白是一種最初從水母體內離析出的一種物質,現在通常被用作生物科技產業的一種指示器。在紫外光照射下,體內攜帶綠色熒光蛋白的動物會發出綠光,證明一個關鍵性基因序列已經“接通”。轉基因晶胚隨后被植入7只代孕狨猴的子宮。3個“代孕媽媽”最后不幸流產,另外4個生下5只小狨猴,并且均攜帶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在其中2只小狨猴體內,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與生殖細胞融為一體。這兩個成功的實驗產物中的一個隨后孕育第二代狨猴。
日本科學家所做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原因在于:醫學研究人員一直渴望獲得在解剖學方面與人類相近程度超過嚙齒類動物的動物模型。轉基因老鼠能夠表現出確定的人類疾病癥狀,是潛伏期實驗室研究的支柱。在潛伏期研究中,科學家首先測試他們的理論,而后在人類志愿者身上驗證實驗結果。
但很多疾病——尤其是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癥和帕金森氏癥在內的神經系統疾病——由于太過復雜,無法在生物學方面與人類存在巨大差異的嚙齒類動物身上進行“復制”。在此之前,獲得一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嘗試一直以失敗告終,研究人員無法將基因植入猴子的精子和卵子,這兩種生殖細胞能夠確保被植入的DNA(Inserted DNA)遺傳給下一代而不是消失。
第一只轉基因猴子誕生于2000年,被稱之為“安迪”(ANDi,“Inserted DNA”倒過來的縮寫)。這只恒河猴也攜帶綠色熒光蛋白,但不是在它的生殖細胞中。日本科學家取得的這項最新成就為培育繼承所復制的人類疾病這一特征的轉基因靈長類動物“克隆兒”打開了希望之門。研究人員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一種植入靈長類動物的基因又被下一代繼承這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
未來的研究計劃包括培育轉基因狨猴,復制帕金森氏癥和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等人類疾病。在刊登于《自然》的評論中,美國靈長類動物專家杰拉爾德·斯查頓(Gerald Schatten)和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將這項成就稱之為“一個毋庸置疑的里程碑”但同時也應引起人們足夠警惕。他們表示,在復制一些疾病方面,狨猴所能起到的作用無法與狒狒或者恒河猴相提并論,尤其是復制艾滋病病毒和結核病。
另一個問題是在猴子遺傳代碼中隨機植入一個外來基因。這種方式可能導致流產,如果參考此前的研究,這么做還可能導致癌癥。斯查頓和米塔利波夫警告說,科學家還必須面對公眾對動物福利的合理關注,以及對制定“現實政策”阻止培育轉基因人的呼聲。
“英國基因觀察”是英國一家負責監視基因研究道德問題的非政府組織,這一組織的海倫·華萊士(Helen Wallace)表示:“很多問題仍沒有得到解答。從培育一只可以發出綠色熒光的狨猴到培育一只能夠復制人類疾病的狨猴確實是一項巨大突破,但仍有更為復雜的事情等待人們去完成。這種研究將不可避免地引發一場非常重要的道德爭論,爭論的焦點首先是動物本身,其次是可能在未來導致什么以及培育轉基因人在道德和倫理上是否是正當的。”
更多閱讀
“眼相關疾病嚴重影響著國民健康和生活質量,如何整合并優化現有醫療資源,提升眼科領域整體醫療水平,使優質醫療服務覆蓋更廣大的患者群體,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前不久,在“一帶一路”國家眼科專家研討會(第......
2月17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周嘉偉研究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spg4high小膠質細胞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過程中的小膠質......
哈佛法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新分析得出結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進口國,由于旨在應對這些威脅的政府機構之間存在差距,因此沒有為未來動物傳播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傳播做好準備。作者呼吁采用“同一個健康”的方......
開放獲取出版的國際專業學術期刊《BMC醫學》(BMCMedicine)2月14日發表一篇健康研究論文顯示,游離糖(即添加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和果汁中的糖分)攝入越多,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越高。這項研究......
位于湖北十堰鄖陽學堂梁子遺址的“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于2022年12月提取出土,這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該發現是2022年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發現之一,入選中......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企業信息(專用設備)2023年2月至3月采購意......
表觀遺傳修飾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染色質可及性和染色質高級結構等,在基因的表達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人類精子和卵細胞的染色質表觀修飾狀態存在較大差異。在受精后的早期胚胎里,來自精子的父源染色質和......
據發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上的一項新研究,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的一個研究小組與美國研究機構合作,已經證明編碼蛋白p53基因的獲得性突變,將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展......
據報道,來自希臘亞歷山大弗萊明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BSRCFleming)和愛爾蘭都柏林圣三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細胞報告》雜志上的最新研究聲稱,他們在人類的基因組中鑒定出了155個來自DNA非編......
“人類又偷偷進化不帶上我?”雖然是個段子,不過新研究發現,人類的基因整體確實發生了進化——來自歐洲的一群科學家對新發布的人類基因數據集進行了研究,發現了155個“獨特”的基因。要知道,雖然新基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