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以日本宇宙航空研發機構(JAXA)為中心,產學官在合作研發“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SSPS=Space Solar Power Systems)”。其目標是實現這一系統,用空間技術為能源領域做貢獻。JAXA研發本部未踏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上土井大助接受了記者采訪。
“這是一項宏偉的計劃,實現之路的確很漫長。但如果放棄就一切都完了。我們現在只有堅韌不拔地朝著夢想一步步前進。”
日本宇宙航空研發機構(JAXA)研發本部未踏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上土井大助堅定地說道。
現在,上土井等人正在著手開發“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如果實現,這種系統有望成為承擔未來能源供應重任的基礎設施。因此,日本內閣會議2014年4月通過的《能源基本計劃》和內閣宇宙開發戰略本部2013年1月通過的《宇宙基本計劃》都將其列入其中,并作為國策在推進實施。
日本處在世界頂尖水平
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顧名思義是指在宇宙空間進行太陽能發電,把所發電力轉換成微波和激光以無線方式傳送至地面,在地面接收并轉換成電能使用的發電系統。
雖然聽上去像是科幻電影的情節,但實際上,空間太陽能發電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68年。最早由美國的航天工程師彼得·格拉澤(Peter Glaser)提出。無線傳輸能源的原理已經得到驗證,日本如今是這一領域的領頭羊。
宇宙空間不同于地面,不分白天和黑夜,也不受天氣情況的影響,盡管是自然能源也可24小時發電。而且,宇宙沒有空氣,沒有光的散射和吸收。因此,太陽能電池板接收到的陽光的光能是地面的5~10倍以上。
考慮到未來的技術發展,并估算從太空傳輸到地面時會發生的能量轉換損耗約為50%時,則太陽能電池板單位面積的發電量還可為地面的2.5~5倍。而且,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后,空間太陽能發電作為能夠取代核電、火力發電成為基礎電源的自然能源,在日本的關注度陡增。
上土井意氣風發地說:“現在,全世界只有日本把開發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作為國策,制定計劃并由產學官聯合進行研發。美國政府等因為財政問題和政策方針等原因,國家并沒有開展具有連續性的研究。因此,日本在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領域的技術水平被認為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身為一名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研究者,我相信自己從事的是能夠為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做出貢獻的有意義的研究,希望我們能夠領先世界,早日實現這一系統。”
他的夢想是實現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利用空間技術為能源領域做出貢獻。
志向雖然遠大,但要克服的課題堆積如山。“課題的確不少”,一番開場白過后,上土井道出了JAXA在研發過程碰到的三大技術課題。第一個是“微波無線能源傳輸技術”,第二個是“激光無線能源傳輸技術”,第三個是“大型結構體組裝技術”。
正在研發的基礎技術大致分為三項
在介紹這些技術的內容和課題之前,首先來看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整體結構。
系統由設置在宇宙空間的空間太陽能發電衛星與設置在地面的接收設備兩部分組成。
空間太陽能發電衛星配備太陽能電池板、把太陽能電池板所發直流電轉換成微波和激光的裝置,以及向地面傳送的裝置三種裝置。
而地面的接收設備上,設有將微波和激光轉換為直流電的裝置和電力轉換機。通過該轉換機直流電再轉換成交流電,傳送到現有的商用電力網。
JAXA從1998年正式開始研究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最初,研究的核心人物是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現任該校校長的松本纮與已經去世的前宇宙科學研究所(2003年并入JAXA)教授長友信人,他們于1980年代從美國帶回了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概念。
迄今為止,以美國為中心,世界各地雖已提出了幾十種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方案,JAXA也用10多年的時間進行了實用系統的設計和研究。
JAXA目前仍未確定是使用微波還是使用激光從宇宙向地面傳送電力。原因是二者各有短長。正在考慮按照用途區別使用。因此,JAXA正在平行研發兩種能源傳輸技術,計劃在2014年度末之前開展地面驗證實驗。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近日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峰會上發布《2023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報告》提出,盡管化石燃料價格回歸到歷史水平,但可再生能源仍具有較大競爭力。2023年,有81%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上低于化......
據最新一期《自然·水》雜志發表的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型海水淡化系統。該系統能夠根據太陽光照的變化自動調節脫鹽速度。這種創新的海水淡化裝置能夠與太陽能變化同步工作。隨著一天中陽光強度......
一位工程師坐在一輛拖車上,拖車里裝有電滲析海水淡化系統。圖片來源: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據最新一期《自然·水》雜志發表的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型海水淡化系統。該系統能夠根據太陽光照的變化自......
科技日報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劉霞)為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破解太陽能生產間歇性這一難題,西班牙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首款硅基太陽能電池與創新性分子太陽能儲能系統(MOST)相......
意大利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從廢棄的太陽能電池板中回收銀,回收率高達98%。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環境技術與創新》雜志。為應對氣候變化,科學家正大力推廣和采用包括太陽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以替......
發光太陽能聚光器(LSC)是一種利用光致發光材料將陽光轉化為可被光伏電池捕獲利用的裝置。據發表在最新一期《能源光子學雜志》上的論文,日本立命館大學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型葉狀LSC模型,可增強光子的收集......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手性構型的界面微結構,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創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和光電轉換效率,有助于加速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周圓圓教授(右)及......
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開發了一種將氧化銦錫透明電極應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新方法,可進一步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并使其變得半透明。相關研究發表在新一期《太陽能材料和太陽能電池》雜志上。研究設定的任務是......
一架僅重4克的無人機是迄今為止最小的太陽能飛行器,這要歸功于其獨特的靜電電機和能輸出超高電壓的微型太陽能板。盡管該蜂鳥大小的原型機目前僅能飛行一小時,但其研發團隊表示,他們所使用的方法能夠最終讓昆蟲大......
7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配額方案》)。《配額方案》正文包括工作原則、實施范圍、機組分類、配額分配方法、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