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子星?它們在宇宙中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如何發現中子星?這些科學謎團正在被天文學家慢慢揭開。
基于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時域巡天數據,我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大約1037光年、處于雙星系統中的寧靜態中子星。這顆中子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1.2倍,其伴星是一顆類似太陽但比太陽更紅更暗的恒星。相關研究成果9月23日在線發表于《自然·天文》雜志。
找到它們如同“大海撈針”
“這是繼2019年認證一顆寧靜狀態的恒星級黑洞后,LAMOST黑洞獵手團隊在探尋致密天體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繼峰強調。
所謂中子星,是指8—25倍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恒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發生劇烈的超新星爆炸后,在中心形成的密度極高天體。它與白矮星、黑洞一起成為不同質量恒星的生命終章。
1967年,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脈沖星,經過幾位天文學家一年的努力,最終證實這就是一顆正在快速自轉的中子星。這一發現使中子星從一個理論猜想變成了一個可被實際觀測的真實天體。
從此以后,天文學家開始利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搜尋發現中子星。
他們通過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產生的脈沖信號,來捕獲中子星;或通過雙星系統中致密天體吸積伴星的氣體物質形成吸積盤,發出明亮的X射線,來找到中子星;還可以通過雙中子星并合發出的引力波,來發現中子星。
然而,與寧靜態黑洞一樣,那些既探測不到脈沖信號又沒有發出X射線的寧靜態中子星,也是宇宙中難以發現的、深藏不露的神秘天體。在浩瀚的宇宙中搜尋這些寧靜態的中子星或者黑洞,絕對是“大海撈針”。
“如何找到合適的方法發現這些寧靜的中子星或黑洞,是天文學家研究致密天體家族及其物理性質的關鍵。”論文通訊作者、廈門大學顧為民教授說,而LAMOST是在漫天星海中“大海撈針”的利器,利用其大規模巡天優勢和速度監測方法,有望發現一批深藏不露的黑洞和中子星。
打破搜尋致密天體的觀測限制
在利用LAMOST時域巡天數據開展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體搜尋計劃時,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光譜不同于單星的特殊雙星系統。
“該雙星系統由一顆0.6倍太陽質量的紅矮星和一顆未被望遠鏡探測到的不可見天體組成,這個不可見天體極可能是一個致密星。”論文第一作者伊團博士介紹。
接著,研究團隊又利用美國帕洛瑪天文臺的5米海爾望遠鏡進行后隨觀測,并結合美國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的高精度測光觀測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和測定,從而確認該雙星系統的致密天體是一顆質量約為太陽1.2倍的中子星。
借助歐洲航天局的蓋亞望遠鏡(Gaia)數據進行測距后,研究人員發現這個雙星系統距離地球非常近,和地球相距大約1037光年。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顆身穿紅色外衣的紅矮星作為伴星每過6.6個小時就會和她的“王子”——中子星“共舞”一周,循環往復,從不間斷。由于中子星的強大潮汐力作用,作為其伴星的紅矮星被“瘦身”成了水滴狀,像一顆閃耀的“紅寶石”默契地圍繞中子星身邊。
更重要的是,該雙星系統的中子星并沒有在吸積紅矮星上的物質,周圍也沒有吸積盤的存在,因此無法探測到明亮的X射線。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對其進行了一個小時的射電觀測,同樣也沒有觀測到這顆中子星的脈沖信號。也就是說,這是一顆寧靜態中子星。
“值得一提的是,LAMOST領先世界的光譜獲取率和大規模巡天的絕對優勢使得天文學家可以利用視向速度監測方法來發現寧靜的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體,打破了依賴于探測脈沖信號、X射線等來搜尋致密天體的觀測限制。”劉繼峰說,這種方法為發現處于雙星系統中的寧靜態致密天體開創了新途徑。
5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原子核質量測量團隊與合作者基于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利用國際首創的新型質譜術,精確測量了一批關鍵原子核的質量,研究了中子星表面的X射線暴,從新的......
近期,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合作,使用LAMOST光譜數據并結合新疆天文臺南山光學望遠鏡測光數據,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0.98倍太陽質量的致密星與晚期主序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該研究結合多波段(射電......
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高級工程師袁海龍、副研究員王松等人發現了一個包含致密天體的雙星系統。該系統由一個質量約1.7倍太陽質量、半徑約1.7個太陽半徑的晚A型主序恒星和一個可能為中子星的致密伴星組成......
1992年,我國一位天文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4篇文章探討當時天文科學的發展,在這組文章的最后一節,他對我國天文設備建設提出了幾則設想。3年后,他重讀這4篇文章,在手稿中寫道“……覺得好像是一個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86.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等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利用雙中子星并合過程中的引力波輻射特......
中新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員人描述了他們新發現一個很小、極輕的中子星——半徑約10千米,質量只有太陽的77%。這顆相對“輕盈......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天文學》雜志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個很小、極輕的中子星——半徑約10千米,質量只有太陽的77%。這顆中子星輕于理論預期,或能擴大對宇宙中存在低溫致密......
9月2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基于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時域巡天數據,LAMOST黑洞獵手計劃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大約1037光年、處于雙星系統中的寧靜態......
9月2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基于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時域巡天數據,LAMOST黑洞獵手計劃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大約1037光年、處于雙星系統中的寧靜態......
什么是中子星?它們在宇宙中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如何發現中子星?這些科學謎團正在被天文學家慢慢揭開。基于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時域巡天數據,我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大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