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的是太古怪了!
研究者們意外地發現,奇怪、涉及肢體暴力的夢境和神經系統疾病患病風險之間存在聯系。他們聲稱,如此的夢境,可能是幾十年后患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癥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警告信號。
目前,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科學家們尚未有明確定論,但以往的研究結果支持上述觀點:做夢時經常出現“肢體暴力”的人,最終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幾率高達80-100%。
這些罕見的夢境紊亂癥,被稱為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EM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RBD),它能讓人的動作跨出“夢的邊界”——即在睡覺的時候手腳亂動、發出尖叫、甚至可能因用力過猛而摔下床。
“所有研究 RBD 的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出現 RBD 后將在未來患神經系統疾病不是‘如果’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明尼蘇達州睡眠障礙中心的睡眠問題專家 Carlos Schenck 曾說道。
“基本上,跟蹤研究這些‘(出現 RBD 的)病患’的時間越長,他們中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患病率越高。
快速動眼睡眠(REM)是我們每晚都會經歷的三種基本睡眠時相之一,是唯一與我們做夢相關的睡眠時相。
在 REM 睡眠時相階段,腦電活動與白天清醒時的狀態非常相似,這說明神經元與我們清醒時一樣活躍。然而此時,我們的身體卻處在暫時的肌肉癱瘓狀態。
即使處于臨時癱瘓狀態,當人在講夢話時,某些聲帶肌肉還是能夠抽動并發出咕噥聲。但是大部分人在 REM 睡眠時相期身體都是保持不動的(而夢游癥與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即 non-REM 有關)。
但是,如果你恰好患有 RBD 的話,你的做夢階段會非常的與眾不同——患者在體驗栩栩如生的夢境同時,常常會做出實際的肢體動作。
盡管 RBD 發作機制尚不清楚,但它可能出現在任何年齡階段。并且非常奇怪的是,老年男性比女性和兒童更容易出現這種癥狀(男女發病比例可高達9:1)。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神經科學家 John Peever 一直致力于研究 RBD 和神經系統疾病之間的聯系,其研究已日趨成熟。
Peever 一直專注于腦干研究——數十年來的研究證明,腦干與夢境形成有關。他已經成功地區分出一類具有特定功能的腦干細胞,其功能與維持 REM 睡眠時相期睡眠有關。
Peever 在小鼠的腦部鑒定出了這類細胞,并發現僅通過激活或抑制這些細胞,便能夠實現操控動物在 REM 和 non-REM 睡眠時相的瞬間切換。
由此,Peever 和他的研究小組便開始研究這類細胞在人類 RBD 患者中的功能。隨后他們發現,RBD 患者的此類細胞已受損,并且這種現象似乎也與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有關。
“出于某種原因,負責維持 REM 睡眠時相的細胞首先發生了病變,然后神經退行性變彌漫至整個大腦、擴散至其他腦區,最終引發了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綜合征。”Peever 向 Live Science 雜志解釋道。
“實際上,RBD 是帕金森綜合征最廣為人知的發病前兆。”
盡管 Peever 的初步結論還未經過同行評審,但與此前的研究結果相吻合:盡管不愿承認,但對 RBD 患者來說,他們日后得病的比例出奇的高。
2013年的一項涉及44名 RBD 患者的研究發現,82%患者在十年內有患上了神經系統疾病。
在同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結果中,26名 RBD 患者中,有80.8%最終患上了帕金森綜合征或其他癡呆癥。
該種研究報告不勝枚舉:2010年的一項研究指出,43名 RBD 患者中,有41名(95%)得了一系列的神經系統疾病;2007年的一項研究證明,幾乎所有的 RBD 患者患了一種稱為多發性系統萎縮癥(MSA)的神經組織退化疾病。
Peever 的研究不僅為那些 RBD 者神經系統高患病比例的研究報告提供了支持,而且通過特異性損毀腦干細胞誘發神經系統疾病的實驗,他終于在 RBD 與神經系統疾病兩者的關聯性背后找到了合理的因果解釋。
在一次媒體發布會上 Peever 講道:“據我們觀察,超過80%的RBD患者最終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比如帕金森綜合征和路易氏體型失智癥。”
“我們的研究表明,RBD是此類疾病的警告信號,這些疾病往往在大約15年后病發。”
雖然我們需要更多的實驗來探求具體情況到底如何,但目前該研究至少給了我們一個相當確定的提示:噩夢確實令人擔憂。
然而,對于其他睡夢中沒有“行為出格”的人而言,情況又是怎樣呢?這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究。
Peever 此項研究的初步結論,已于5月29日公布在蒙特利爾舉辦的2017年加拿大神經科學大會上。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代謝》最新發表一篇論文稱,研究人員基于對小鼠和人類組織開展的研究發現,孕期高脂飲食可能會通過破壞胎盤和胎兒大腦之間的通訊,提高后代特別是雄性后代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許超、張凱銘與西班牙分子生物學中心教授EncarnaMartínez-Salas合作,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人源Gemin5基因產物羧基端結構域的三維結構——......
今年是《柳葉刀—神經病學》創刊20周年。日前,該刊回顧了近20年改變卒中臨床實踐的15項重大進展,其中包括由我國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教授王擁軍團隊完成的“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殘性腦血管病事......
科技日報柏林6月14日電(記者李山)德國科學家通過小鼠實驗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后,大腦內神經細胞的蛋白結構會發生類似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病癥的變異蛋白堆積。該研究可解釋長期新冠患者所出現的注意力和記......
不孕癥和親密伴侶暴力(IPV)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嚴重關注,但尚未在區域或全球層面量化針對不育婦女的IPV流行率。該研究旨在估計IPV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LMIC)中對不孕婦女的流行情況及其變化。20......
大腦由數十億個神經細胞組成,這些脆弱的細胞需要在一個受保護的環境中才能正常工作。這個微妙的環境被400英里長的特殊血管系統保護著,這些血管能限制與大腦接觸的物質,這就是血腦屏障。血腦屏障對于保護腦組織......
大多數動物中,神經系統在胚胎發育時期產生并組裝成神經環路。在胚胎發育后期,對有絲分裂后神經系統時序轉換的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Temporal......
大多數動物中,神經系統在胚胎發育時期產生并組裝成神經環路。在胚胎發育后期,對有絲分裂后神經系統時序轉換的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Temporal......
素有“第二大腦”之稱的腸道可謂身兼數職。腸道不僅是我們消化吸收的場所,還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是機體黏膜免疫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同時,腸道還是人體微生物的大本營,超過80%的微生物聚集于此。腸道菌群與我......
近日,發表在《i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章魚對疼痛的感覺和反應可能與哺乳動物相似。這是無脊椎動物擁有這種能力的第一個有力證據。疼痛體驗遠不止是對有害刺激或傷害的簡單反射,它是一種會導致悲痛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