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于1922年的Medicine曾一度是醫學類著名期刊:專注于傳染病學領域、僅出版少量高質量綜述文章、作者大多是歐美業內專家。然而,自從2015年Medicine的“東家”——威科集團旗下醫學出版平臺Lippincott將其轉型為大型開放獲取期刊(Mega OA Journal)后,Medicine影響因子大幅跳水,一度被稱為四大“水刊”之一。
2020年末,Medicine還被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列入《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高預警”之列。
但在2021年末發布的《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中,Medicine悄然“脫單”,僅用了一年間,就甩掉了“水刊”的帽子。
這本有著百年歷史的醫學學術期刊到底經歷了什么?它是如何摘掉“水刊”帽子的?開放獲取后,Medicine靠什么保持期刊的高質量發展?近日,《中國科學報》再次采訪威科醫療,揭秘了背后故事。
轉型后發文量暴增,被列入“預警名單”
1922年,Medicine創刊。從創刊之日起直至2015年之前,Medicine是一本專注于傳染病學領域、每期只刊發少量綜述性文章的小眾期刊,并且發文作者也幾乎均來自歐美國家,鮮見中國作者。
一切都在2015年以后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一年,Medicine由傳統學術期刊轉型為“開放獲取”期刊,之后它的發文量出現幾何級數的增長,由此前的每年數十篇增至一年數千篇——例如,Medicine在2019~2020年度年刊文量為4464篇,這個數字已遠超一本SCI期刊刊文量的平均水平;另外,中國作者的比例也大幅上升,曾一度占比超60%,遠超其他國家總和。
這一變化引發了很多爭議,甚至導致有些機構將其列入“預警名單”。
然而,爭議的另一面是,轉型后的Medicine已不再局限于傳染病學領域,迅速擴張為覆蓋醫學領域40多個學科的醫學綜合期刊,儼然成為“40多種不同專科期刊的組合”。
轉型為開放獲取期刊后,Medicine的使命和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
威科醫療中國區產品與市場戰略總監羅丹曾談到,對于一本開放獲取期刊而言,它可能不一定會發很多各領域最頂尖、最具創新性和顛覆性的文章——那些文章還是留給傳統的一些各專科小型期刊來發——它更多的是發表一些創新性或許沒那么高的研究成果,但必須是嚴格合規、合格的研究,是值得被發表出來的內容。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文章往往來自于一些年輕的研究者。
“轉型后的Medicine致力于為全球青年醫學研究者提供成長的平臺。”在對Medicine“使命和價值觀”一欄的介紹中,威科如此寫道。
在Medicine的資深編輯們看來,期刊的本質是傳播媒介,而非評價某研究者或某項研究成果的工具。“在研究人員科研生涯尤其早期生涯里,未必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具有相當的獨創性,但它們也是嚴肅的科研成果,值得也應當被發表出來。”
對于許多醫生或醫學研究人員來說,他們在職業生涯早期需要不斷學習、練習、反復實踐來提升水平,而Medicine傾向于發表這類人群符合科學研究和倫理標準的多種文章類型,致力于提供一個能夠幫助他們成長的平臺。
期刊“脫水”:始終嚴格的同行評審
轉型為開放獲取期刊后,Medicine的使命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但一些堅持和原則沒有改變,這其中就包括,Medicine始終嚴格堅持執行同行評審流程和規范。
威科醫療提供的數據顯示,盡管投稿量和發文量劇增,但這并不代表Medicine變成了“灌水機器”——僅0.2%的來稿直接發表,而每篇來稿平均都將由2.85位審稿人審查,99.8%的論文發表前要修改一到兩輪,有6.5%的投稿經歷3輪及以上修改。2020年,全球作者接受率僅53%,退稿率近一半。
面對巨大的投稿量,Medicine如何保證嚴格的同行評審流程?
威科醫療介紹,首先,Medicine采用了詳細的分類系統,并利用審稿人搜索工具(如Web of Science的審稿人定位器)來擴大審稿人庫,這讓稿件和審稿人的專業領域更加匹配。
其次,對每個細分學科領域,Medicine都有一位責編負責監督審稿,確保所有流程嚴格遵守同行評議與審稿的規則。目前,Medicine已匯聚了來自67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多位學科主編與編輯(其中美國編輯占比36%,中國編輯占比12%),以國際化的學術編輯團隊確保文章的學術質量與公正。
“目前全球有5000多位審稿人在幫助我們審稿。”羅丹提到,這些審稿人會在編輯的指導下,對文章盲審——他們不會知道這篇文章來自誰,只看它是不是符合規范。比如,首先要確保一些最基本的標準,如文章必須是原創研究,必須符合醫學倫理規范,必須符合Equator network的研究匯報指南等等。
再者,Medicine對期刊的倫理要求極高,不僅包括人體和動物實驗倫理聲明,而且對利益沖突、重復發表或抄襲復制文字內容等內容都有著嚴格的要求——這從Medicine的主要審稿要求 “Scientifically, technically and ethically sound, and in compliance with standard reporting guidelines(科學、技術和倫理上可靠,且遵守標準的報告指南)”中也可以看出。
可以說,正是始終堅持嚴格的同行評審流程和各類規范,才讓Medicine沒有因轉型開放獲取而淪為“水刊”。
不“唯影響因子”論:應以多維度評價期刊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Medicine的影響因子也大幅跳水。在2014年之前,Medicine的影響因子一直維穩在4~5分之間,且在2014年高達5.7分;但在開放獲取后,其影響因子急轉直下,并在2019年降至僅有1.55的谷底,2020年稍有改觀,回升至1.889。
這恐怕是大型開放獲取期刊的必經階段。例如,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也有過類似經歷,該期刊開放獲取后,2015~2017年間發表文章數增長233%,影響因子下降22%。
對于影響因子大幅下降,威科醫療解釋稱,文章類型對影響因子有顯著影響。
Medicine由于幾乎只發原創性文章,而且原創內容中包含病例報告(Case Reports)和研究方案 (Study Protocols),這在文章引用等提升影響因子的方面嚴重“拖后腿”。
此外,威科醫療認為,Medicine還“中招”了兩個“稀釋”影響因子的常見因素:一是,覆蓋的專科廣泛,自然會把一些本身引用量有限的學科領域囊括進來;同時,發表一些科研設計合理、實驗過程規范然而卻是陰性結果的論文,也會進一步“稀釋”引用量——盡管這樣的結果頗具參考意義。
在某些子學科領域,Medicine刊載的相關論文數量與該領域頂尖期刊的發文數量相當;并且,Medicine在該子學科的影響力高于相關領域的很多其他期刊。
以麻醉學領域為例,盡管Medicine的影響力不如該領域一些頂尖期刊,但在“作者選擇投稿并發表的稿件數量”以及“所發表稿件的影響力”兩方面,Medicine的表現優于該領域許多其他期刊,這體現出Medicine是一本麻醉學領域作者視為值得認可并值得考慮發表其研究論文的期刊。
因此,威科醫療堅持認為,評價一本期刊應該是多維度的,不能只看影響因子。
就如《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一樣,其評定期刊的維度也是多方面的,如綜合對期刊載文量、作者國際化程度、拒稿率、論文處理費、期刊超越指數、自引率、撤稿信息等因素的考察,來標識一些可能具備潛在風險特征的學術期刊,進而打擊期刊亂象、營造良好學術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