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下結論還為時尚早。”這是為全世界最大的原子加速器——瑞士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工作的粒子物理學家的最新經典“語錄”。
這些科學家正在試圖搞清他們在今年7月發現的粒子是否真的就是人們找尋已久的希格斯玻色子,抑或多少有一點點不同。關鍵問題是,新的粒子是否能夠按照物理學家預測的標準模型的速度衰變為科學家熟悉的粒子組合。
利用大型粒子探測器ATLAS和CMS進行研究的物理學家在日前于日本東京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表示,迄今為止,測量的衰變速率基本符合預期,但由于統計的不確定性太大而無法得出任何確定性的結論。
這張圖表便展示了相對于標準模型預測所測量到的新粒子的衰變速率,以至于1這個值意味著達成一致。(而CMS圖表中的垂直線則代表了所有測量結果的平均值。)更多的數據將縮小誤差帶,并產生一張更清晰的圖像。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今年7月4日宣布,該中心的兩個強子對撞實驗項目——ATLAS和CMS均發現一種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學家們多年以來一直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
希格斯玻色子是物理學基本粒子“標準模型”預言的一種自旋為零的玻色子,因1964年提出“希格斯機制”理論的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而得名。“標準模型”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種未被證明存在的基本粒子,由于它難以尋覓又極為重要,因此也被稱為“上帝粒子”。
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場的存在,并進而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假設出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產生慣性,最終才有了質量。爾后所有粒子在除引力外的另外三種力的框架中相互作用,統一于“標準模型”之下,構筑成大千世界。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馬余剛教授團隊和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團隊,與合作者首次在RHIC-STAR國際合作的重離子碰撞實驗中觀測到反應末態粒子的整體自旋排列現象,該成果或為研究夸克—膠子等離......
《三體》電視劇開播以來,好評不斷,無論是劇情、選角、演技,還是場景、特效都非常接近原著。粒子物理學家“海伯利安”在知乎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他表示:“電視劇的粒子物理實驗毫無槽點,細節拉滿,電視劇確實......
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最新談及中國粒子物理的機會與未來時指出,中國的粒子物理研究通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
日本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上撰文稱,他們創造出了首個由準粒子構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最新研究將對包括量子計算在內的量子技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BEC被稱為物質的第五種形態,其......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緊湊渺子線圈(CMS)國際合作組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對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分布——“寬度”作了迄今最精確測量:3.2兆電子伏特。這與標準模型預測一致,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131.shtm科技日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劉霞)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緊湊渺子線圈(CMS......
據近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的論文,美國紐約市立學院發現與創新中心和物理系宣布,他們通過將光耦合到超薄二維磁體上,觀察到一種新型磁性準粒子。這一突破有望為材料科學帶來新策略,即通過材料與光的強烈相......
近日,北京譜儀III(BESIII)合作組發現了類粲偶素Y(4660)和Y(4360)粒子的新衰變模式π+π-ψ2(3823),是Y(4660)粒子自發現以......
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已追尋48年之久的希格斯玻色子,填補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的最后一個空白,并打開了物理學的新窗口。科學家們認為,正是這種“神秘粒......
2022年7月4日是希格斯粒子發現十周年。由趙政國院士等主講的“揭秘基本粒子質量起源”科普講座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當日,該校教授們結合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與聽眾們一起交流希格斯粒子研究的意義以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