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農藥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有機農業的出現,稱得上是對當今農業生產模式的反思。
停留在“化學農業”階段的中國農業,產業鏈呈線性。換句話說,農業只具有提供食物的功能。農產品生產主要靠化肥、農藥及激素類催長劑等物質來催產、催效,天然成分降低。
不能簡單地將不道德的標簽貼向農業生產者。事實上,這是全社會在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只重視經濟發展速度而忽視發展質量的后果埋單。
“一家兩地”的生產
如果完全按照有機概念來衡量,一旦土壤、水、空氣已經受到污染,能夠安全提供農產品的地方就少之又少。
同時,由于農產品價格偏低,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付出的勞動性價比相對也不高。
由于農村勞動力流失的緣故,勉強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如老人、婦女等,因為勞動效率不高,也不得不更加依賴化肥、農藥、地膜。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說,除草幾乎占據了農田管理的一大半時間,也是農活中最辛苦的。能用10元一瓶的除草劑解決的事,農民干嗎還要費時費力地進行人工除草呢?
因為違規的成本不高,或者根本就沒有什么成本,農業生產者開始濫用化肥、農藥、除草劑。考慮到食品安全問題,農民為自我保護而催生出“一家兩地”。
“一家兩地”簡單來說,指一個家庭使用兩種食物模式,對農民來說則是兩套生產模式。
例如,農民會為自家留一塊地,給市場使用另一塊地。“為生活而生產”的地塊主要滿足家庭消費,就會少施肥少打藥,甚至不打藥,生產出安全產品。
為市場生產的食品,則盡可能用化學辦法替代人工。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周立認為,雖然在道德上“一家兩地”明顯不合理,但是在利益的驅動下卻是可以理解的。
破解“雙軌制”難題的關鍵是耕者有其利,讓農業生產者能夠獲得與之付出勞動相匹配的合理報酬。
蚯蚓“喜歡”這里
于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發展的CSA模式,是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建立的經濟合作關系。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共同需求。花費比“化學農業”更多的勞動力,自然需要更多的回報。這傳導到食物端,就直接導致有機食物的高價。
生產者的勞動需要認可有機理念、信任生產者的消費群體來為之埋單。當然,二者共同埋單的還有污染的減少、生態環境的改善。
事實上,有機食物種植的過程也正是修復生態系統的工作。以蚯蚓為例,以土壤中的種植物碎屑為食的蚯蚓,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分解者。耕地里有蚯蚓,莊稼或蔬菜都會長得比較好。
比如說,在有機果園里,20厘米表土層內平均蚯蚓數量高達1315條/立方米,而普通果園只有27.5條/立方米,僅為有機果園的2%。在使用農藥化肥的農戶土地里,經常是挖了半天沒有任何蚯蚓,而且土壤顏色淺。有機土地上,一鐵鍬下去就挖出來一條很粗的蚯蚓,又挖幾鍬還有很多小蚯蚓。
由于有機食品的價格高昂,自然很容易吸引各種資源流入這個領域。從業者各懷目的,其中也不排除一些資本下鄉大面積圈地,或為騙取補貼,或非農化、非糧化,從事房地產開發,運作度假旅游項目。
選址的講究
在自然環境有可能已被污染的背景下,如何選址是建立農場的第一步。這對不同群體來說困難也是不同的。如果從業者家里是農村人,土地租用、生產的問題不大,困難就在于銷售渠道。如果從業者是城市人,可能就反過來了。
蔣高明認為,關鍵是生態環境要好。還需要有會種莊稼的農民、與目標市場的運輸半徑要盡可能小,這樣成本才會最低。當然,民風淳樸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即使條件如此嚴苛,蔣高明認為,弘毅生態農場的存在,更多的原因是因為那里是他成長的地方,有群眾基礎,對當地有感情,更希望改變當地的環境。
不過,即使是選擇在自己成長的農村進行這樣的試驗,也有農民質疑蔣高明。“一個教授跑到農村來種地養牛,有什么出息。”
首先土地就不容易解決。起初,就沒有人愿意將土地流轉給他,即使后來勉強流轉到手的30畝,也是貧瘠的低產田。
多次的磨合和周折后,蔣高明總結,與農民打交道關鍵是,盡量少與農民發生沖突,不與農民爭利。除此以外,還需要通過村集體組織出面協調具體糾紛。
與之類似,易新鮮生態有機農場的創始人曹巖松也選擇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來進行農場生產。
有機農業提高產量
現實國情下,有機農業也有其必要性。目前,中國耕地的60%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瘠薄、洪澇、鹽堿等各種因素制約。
蔣高明認為,要改造這些中低產田,必須借助有機肥來培育地力,而無機肥只能使土地越種越“瘦”。“如果每畝施用5噸有機肥,即使減少一半的化肥用量,玉米產量也高于施常規化肥的產量。”
目前我國年產秸稈6億~7億噸,如果充分利用起來,養牛、羊等反芻動物,相當于得到1億噸的活牛重,以54%的出肉率計算,就有5400萬噸純牛肉。
根據1斤肉等于5斤糧的營養和熱量折算,也就意味著增加2.7億噸糧食。扣除育肥過程中消耗的1億噸糧食,凈增加糧食1.7億噸。
“具體實踐中,如果能夠將50%的秸稈利用起來,就是很不錯的增產計劃了。”蔣高明說。
在弘毅生態農場,蔣高明通過實踐證明,僅用50%的常規化肥,其余以有機肥補充,得到了最大的玉米產量,畝產達到536.1公斤。這比100%施用常規化肥所得到的畝產478.7公斤還要高。這就意味著糧食安全并不會因為生態農業而受到影響。
同時,生態農業解決的也不單純是糧食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環境問題的改善、農民收入的提高,最終也會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草畜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中心在國際期刊《配位化學評論》(CoordinationChemistryReviews)在線發表用于金屬離子檢測的硫屬元素熒光探針研究最新進展的綜......
近日,德國iF設計獎2024年度頒獎典禮在德國柏林舉行。本次大賽共有來自全球72個國家的10807個參賽作品進行角逐,其中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郭涵和楊文武團隊項目——ANTOBOT智能農業生產機......
4月3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在湖北省洪湖市召開湖北省稻再油模式短生育期油菜抗逆增產栽培技術現場觀摩會。經專家田間評價,油料所自主選育的“中油早1號”“中油207”“陽光131......
4月29日,華南農業大學“踐微知著”校園微景觀設計作品展在該校圖書館開幕。據介紹,“踐微知著”校園微景觀設計方案征集活動是華南農業大學115周年校慶“文化華農”系列活動之一。華南農業大學委常委、副校長......
4月28日,華南農業大學校長薛紅衛一行赴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以下簡稱北京牧醫所)訪問交流,并見證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與北京牧醫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雙方希望在科學研究、平臺建設、人......
4月28日,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推介發布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通知》,推介發布了150個農業主導品種、150項主推技術和10項重大引領性技術。記者獲悉,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4月27日,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在衛崗校區玉蘭路舉辦了“春日萌寵嘉年華——馬兒專場”。 活動現場。南京農大供圖4月27日是第二十四個世界獸醫日,今年的主題是“獸醫是不可或缺的衛生工作者(V......
4月28日,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推介發布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通知》,推介發布了150個農業主導品種、150項主推技術和10項重大引領性技術,其中大豆、玉米、小麥、油菜等作物......
4月26日在重慶市榮昌區落幕的抗微生物藥物減量化路徑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作了題為《微生物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4月23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鄉村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重點研發專項“鄉村特色農產品品質智能管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該項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