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1日報道,美國羅格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激子在有機半導體晶體紅熒烯中的擴散距離是以前認為的1000多倍,該距離與激子在制備無機太陽能電池的硅、砷化鎵等材料中的距離相媲美。科學家認為,新的研究發現有望讓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成本更低、性能更卓越,或許可以取代硅基太陽能電池。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材料學》雜志在線版上。
羅格斯大學的助理教授瓦伊塔利·波德茲瑞福表示,科學界一直使用有機半導體來制造太陽能電池和其他產品,因為,有機半導體能夠建造在大的塑料薄片上。但是,有機半導體有限的光伏轉化效率限制了其在太陽能領域的發展,但新發現可以加速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發速度。
波德茲瑞福和同事發現,激子在超純凈的晶體有機半導體紅熒烯中的行進距離是以前認為的1000多倍。而此前,研究人員觀測到的激子在有機半導體中的行進距離不足200納米。
波德茲瑞福表示,這是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激子在有機半導體中可行進幾微米——其擴散距離從2微米到8微米不等,這個距離與激子在制備無機太陽能電池的材料硅、砷化鎵中的擴散距離相媲美。而激子的擴散距離越遠,可以吸收的太陽光越多。
波德茲瑞福解釋道,當激子碰撞到半導體的邊界或結點時,電子移動到結點的一邊,電子空穴移動到另一邊,產生光伏電流。如果激子的擴散距離不到1納米,僅僅離邊界或結點最近的激子才會產生光伏電流,這也是為何目前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偏低的原因。
研究人員指出,激子通常可分為萬尼爾(Wannier)激子和弗倫克爾(Frenkel)激子。萬尼爾激子在晶格中移動得更快,因此,其產生光電的屬性更加突出。進一步發現,有機半導體紅熒烯晶體內的激子的行為更像無機晶體中的萬尼爾激子的行為。而之前,科學家以為,有機半導體中只會出現弗倫克爾激子。因此,該實驗證明,激子擴散的障礙不是有機半導體的固有障礙,進一步的研究有望研發出效率更高、可批量生產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研究人員也發明了一種新的技術—偏振分辨感光電流光譜,來分離晶體表面的激子,并且產生大的感光電流,這種技術也可以用于其他物質。
意大利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從廢棄的太陽能電池板中回收銀,回收率高達98%。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環境技術與創新》雜志。為應對氣候變化,科學家正大力推廣和采用包括太陽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以替......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上峰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傳統(n-i-p)結構的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實現了26.1%的光電轉換效率,第三方機構認證效率為25.8%,為目前n-i-p結構......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手性構型的界面微結構,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創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和光電轉換效率,有助于加速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進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
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王睿實驗室研發出一種基于芘的共軛母核新分子(Py3)的新型空穴選擇接觸結構,用作倒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空穴傳輸層,在不犧牲器件效率的前提下,能夠大幅度提升鈣鈦礦電池器件的穩定性......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簡稱“港科大”)化學與生物工程系副教授周圓圓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能源》。研究團隊發現,鈣鈦礦薄膜的晶粒底部廣泛存在表面內凹的結構,并揭示了這種結構對于鈣鈦礦薄膜性能和可靠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惠瓊等在Dion-Jacobson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材料設計與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研究合成設計了系列具有層間輕微位移的Dion-Jacobson型鈣鈦礦......
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新興的可再生清潔能源,具有質輕、柔性、可大面積印刷等優勢。目前,得益于新材料的出現,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已突破19%。然而,若要突破20%的光電轉換效率瓶頸,并實現有序的分子......
當地時間13日,《科學》雜志封面發表一項來自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成果,介紹了一種將甲脒碘基鈣鈦礦(FAPbI3)合成為超穩定、高品質光伏薄膜的方法。在85℃的溫度下,經過1000多個小時運行,FAPbI......
礦物樣品。圖片來源:杰夫·菲特洛/萊斯大學當地時間13日,《科學》雜志封面發表一項來自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成果,介紹了一種將甲脒碘基鈣鈦礦(FAPbI3)合成為超穩定、高品質光伏薄膜的方法。在85℃的溫......
近年來,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引起獨特的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包西昌帶領著先進有機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組,有效地提高了亞晶相的分子間作用強度和有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