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康教授的植物基因研究備受各界重視,他率領30多位研究員團隊,積極進行各項研究計劃
朱健康與他的研究生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英雄不問出身低”,華人朱健康就是典型的實例。他從一名每日挑糞割草的農家子弟,甚至歷經大學“重考”的挫折,如今能搖身一變,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士,一部分要歸功于“老師”。
朱健康表示,“第一次”很重要,這包括第一位帶你入門的老師。他記得小學一年級來了一位外地來的桂老師,在老師耐心教導下,朱健康學會了漢語拼字,不僅學會,還學得不錯,打定了良好的中文基礎,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心。
還有一位教化學的“馮”老師,不僅上課講得好,還常常鼓勵學生,給予機會,學生們受益良多。由于大伙鄉音很重,因此都喊他“風”老師。
朱健康自認不是太聰明,求學的路途中,遇上不少貴人,多數皆是“老師”。一位會教書的老師,不僅是傳達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對專業有獨到的見解,才能受到學生的回響,而“學校教育”也對孩子的人生,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人生哲學是“只要努力,量力而為,知道自己的底線,進而不斷自我突破”,就能按步就班,持續將潛力發揮極限。
朱健康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機會幫助中國偏僻地區的教育,不只是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他回憶家鄉的農村教育,不少學子礙于后天條件,無法好好接受教育,這就是沒有將人的“潛力”表現出來。
朱健康談起現今最“夯”的中國海歸,認為這是時代趨勢,代表的不僅是“機會”,對研究員而言,也是一筆龐大的“經費”。
過去中國學生不斷前往美國深造,主因是美國先天研究條件優渥、知識充沛,如今中國起飛,發展空間、學生資源廣闊,也無西方語言文化隔閡,不僅在管理、人際關系層面,皆有助生涯發展。
朱健康說,如果他現在仍是留學生,畢業后一定返國,呼吁年輕人萬不可為了綠卡身份,徘徊猶豫,反而錯失良機。現今國內也可從事博士后獨立研究,不僅經費充裕,環境更不比美國差。
他發現部分中國學生的最大問題是“埋首苦讀”,雖然耗費了數十小時躲在圖書館里,表面上看似很用功,事實上卻“不求甚解”,沒有達到應有的“效率”,靈活學習。
朱健康說,讀書跟做研究的道理雷同,重質不重量,而挑選的研究問題,也不該太狹隘,不但要自身感興趣,還需從一個重要性、突破性的“大問題”中著手,廣為搜集相關的領域,才找出解決方法,更有意義。
至于如何才能在研究領域上發光發熱,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士?朱健康則表示,并不了解整個選拔過程,但他相信,除了過去研究經驗的累積外,也需走出實驗室,接觸同行或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參與研討會,才能精益求精。
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5月10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鴻鈞近日當選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高鴻鈞高鴻鈞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
在2019年12月12日英國提前舉行大選前夕。11月下旬,英國皇家學會、英國國家學術院、英國皇家工程院、英國醫學科學院等四大國家級科學院聯合向4個主要政黨發出支持科技創新的呼吁。該呼吁指出,無論英國是......
近日,PNAS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題為“HistoneAcetylationRecruitstheSWR1ComplextoRegul......
人類能“合成生命”嗎?人類生命史上是否存在“基因大轉移”?合成生命技術已達到什么水平?在深圳舉行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德國植物分子生物學家拉爾夫·博克、國家基因庫(深圳)執行主任徐訊、中國科學院......
miRNA在植物發育和脅迫反應中的功能,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然而,miRNA在植物發育和非生物脅迫響應中如何發揮關鍵功能,我們還知之甚少。一個眾所周知的miRNA——miR165/166,在植物發育......
擬南芥5-甲基胞嘧啶(5mC)DNA糖基化酶的ROS1/DEMETER家族,是真核生物中第一個遺傳表征的DNA去甲基化酶。然而,ROS1靶基因位點的特征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10月31日在《Natur......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朱健康(Jian-KangZhu)教授是植物抗逆生物學領域世界級領軍人物之一,其及其領導的實驗室在植物抗旱、抗鹽與耐低溫方面的研究碩果累累,在國內外享有聲譽。朱教授也是首......
津巴布韋科學院(ZAS)連續多年經歷資金短缺和政治忽視,現在該院的經費已經難以為繼,只能懇求僑胞團體的支持。該科學家在歷史上依靠捐助和會員費生存,但這種辦法已經不可持續,ZAS主任Christophe......
植物激素脫落酸(ABA)調節著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對生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核心的ABA信號通路是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ABA受體(PYR1/PYLs)、2C型蛋白磷酸酶(PP2C)和SNF1相關蛋白激酶......
小鹽芥是一種生長在鹽堿地的植物,開著芝麻粒兒大小的白色花兒,既沒牡丹的華麗,也無荷花的清香,很難入普通人的法眼。但最近幾年,它卻得到了生物學家的垂青,成為全球近百個生物實驗室競相研究的對象。悄無聲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