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6-04 16:02 原文鏈接: 朱邦芬院士:有利學者培養科研品味的環境尚待形成

    時下,隨著2024年春季學期進入尾聲,一批年輕學子即將結束自己的求學生涯,進入科研崗位。同時,有更多年輕學子會在不久后開啟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在此過程中,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更適合哪些科研領域、選擇何種科研課題,最終能否形成、又會形成怎樣的科研風格?

    “這些都與學者在學習科研過程中形成的學術品味有直接關系。”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表示。

    多年來,朱邦芬一直在提倡學者應形成自己的品味和風格。而早在40多年前,諾貝爾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就曾寫到,在有創造性活動的領域里,一個人的品味加之能力、脾氣和機遇,決定了其風格,風格又會反向決定其貢獻。

    楊振寧曾坦言,在西南聯大7年的學習時光中,對自己最重要的影響是他對整個物理學的判斷已有自己的“taste”。此處的“taste”,最接近的解釋便是——學術品味。

    何為學術品味?它對于一個人的學術成長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為何朱邦芬在受訪時直言,目前我們依然缺乏有利于學者培養科研品味的環境?

    某些品味更易對某類問題“產生共振”

    《中國科學報》:您如何理解學術品味的含義?

    朱邦芬:就像音樂家有不同風格一樣,科學家也有各種風格。雖然風格各異的科學家都可作出杰出貢獻,但具有某種品味和風格的科學家更容易對某些問題產生特殊興趣,更容易產生共振,從而為提出它、解決它創造前提。這種對于某種風格或某類問題的興趣、偏好,便可以理解為一種在學術上的“品味”,即英文中的“taste”。

    事實上,對于將“taste”翻譯為“品味”,楊振寧先生并不認為十分貼切,他曾將其譯為“愛憎”,但依然不甚滿意,似乎這兩個詞都僅可表述“taste”的某一側面——既有一定的感情偏好,又涉及學者的某些“口味”。

    但無論如何,一個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有相當清楚的“taste”。做出創造性成果的研究者,觀察事物的視角往往與他人不同,思考問題往往想人之所未想,解決難題往往有“獨門絕技”。研究者的風格和品味越與眾不同,越可能產生獨特的創造性成果。因此,要培養杰出的創造性人才,首先要讓這些人有自己的品味和風格。

    《中國科學報》:在很多人看來,科學是客觀的,但“品味”帶有很強的主觀性,為何對客觀事物的科學研究要和研究音樂、文學一樣,帶有主觀色彩?

    朱邦芬:誠然,物理學一般被認為是研究客觀物質世界的科學,但物質世界具有結構,一個人對這些結構的洞察力,以及對這些結構某些特點的愛憎,正是形成自己風格的要素。因此,品味和風格之于科學研究,就像對文學、藝術和音樂一樣重要。

    大自然非常復雜,結構多樣且呈現多面性。研究者從哪個側面著眼,對哪些東西產生共振,這就牽扯到主觀因素。“敏感”或“熟視無睹”既與研究者的品味有關,又影響其最終的學術走向。

    事實上,一個人的品味和風格越與眾不同,越容易形成學術上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如果你能在別人熟視無睹或不以為然的研究領域獨具慧眼,察覺出其背后隱藏的價值,就更容易提出有洞察力的深刻問題,并捷足先登。

    獨特的學術品味和風格不僅在發現和提出好的問題上十分關鍵,還能在解決問題時提供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法,并在將問題進一步擴大時引出全新的發展方向。

    教育趨同化亟待糾正

    《中國科學報》:要培養學生的學術品味,高校應該做哪些工作?

    朱邦芬:在這方面,我們的學生有些先天不足——他們自小就在一個模式和標準答案下接受培養,缺少“胡思亂想”的空間,多數人的思維方式完全一樣,并有很強的從眾心理。這對于完成某些大工程或大項目也許無甚大礙,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有利,但該模式下培養的研究工作者缺乏自由之思想,缺少對自己獨立之精神的目標追求和反潮流的勇氣,很難做出顛覆性的科技創新。

    在我看來,目前教育系統首先要解決“趨同化”問題,即急功近利和高度“內卷”帶來的學生學習目標、路徑以及評估標準的趨同化。

    “內卷”會使學習效率降低。其典型表現便是高中生為提升高考成績,用高三一年的時間反復“刷題”,不但收獲甚微,還帶來思維固化的副作用。

    在這方面,大學和中學要聯手建立一個“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行出狀元”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是所有中學生的目標都是要上清華、北大,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理念才有助于學生不拘一格成才,養成符合自身特質的學術品味。

    從這個角度看,對于培養學術品味來說,大學著手已經有些晚了。個性化培養應從娃娃開始,當前的大學教育只能做一些補救工作。

    比如,清華大學于2023年啟動物理人才培養攀登計劃時,我們在教學計劃中特別增加了兩門通識類課程——“批判性思維”和“世界文明史”,其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多學一些知識,而是引導學生站得更高,胸懷更寬廣,思考自己這一生要做什么事、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么。

    在一個人形成學術品味和風格的過程中,一流科學大師的無形熏陶和引領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拉比有一句名言:“我那代人(指上世紀20至30年代的美國物理學家)主要是去德國留學,不僅學習學科知識,還體驗學術品味、風格、品質和傳統。如同我們欣賞歌劇,除了知悉歌詞,還要欣賞音樂。”

    對于如楊振寧先生這樣的學術大家,其幾句點撥往往可能改變一名學生的學術選擇和學術品味。但遺憾的是,目前國內高校少有這樣的大家。

    我們該如何克服由于缺少一流大師而影響學生學術品味的困難?

    我曾請教楊先生,他在西南聯大的7年時間中,并未接觸世界頂尖物理大師,為何能在此期間形成自己對物理學的taste?楊先生告訴我,他當時大量閱讀了愛因斯坦、費米、狄拉克這三位物理學大師的文章,體會他們思維的過程,研究他們為何以及怎樣提出文章所研究的問題,又怎樣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揣摩、體會大師的學術志趣。后來,他在美國親身接觸這3位大師時,發現他們的風格跟自己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所想象的差不多。楊先生的這段經歷也許對我們今天培養一流人才有所啟示。

    《中國科學報》:除了高校需要做的工作,目前我們的科研軟環境是否適合科研品味的培養?

    朱邦芬:長期以來,清華大學物理系的教師有一個共識——真正的一流創新人才不是在課上教出來的,關鍵要營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成長的廣義“環境”,讓好苗子有較高概率成才。好的環境除了適當的硬件資源外,主要是“軟環境”,包括優秀學生薈萃且產生“相互作用”、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學風、一批優秀且關心學生成長的導師、學生有較多的自主空間,以及國際視野和交流。

    至于科技創新,引領世界的科技成果涌現的關鍵仍在于優良的廣義科研環境。我國一批頂尖實驗室的硬件已能與國際最好的同類實驗室媲美,但在我看來,科研軟環境是我們目前與國外某些科技強國最大的差距所在。

    科技軟環境包括科研人員的水準和素養、科學傳統和科學文化、科技政策與實驗室管理、科技成果與科技人才評價、科研誠信和學術規范、學術討論和學術批評、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及知識產權保護、對待創新失敗的寬容、增加青年人的自信心,等等。其中,科學家的品味、風格、傳統以及對品質的追求,實際上屬于科學文化的部分。對于最有創造力的優秀科學家來說,這些無形的東西更重要、更為他們所珍視。

    事實上,如果僅談論具體的科學知識,部分優秀博士生和青年學者在自己專注的細分領域中,其知識和技能可能已超過某些大師,對于新進展也更敏銳,但為什么他們依然不能替代大師?原因在于年輕人尚缺乏鮮明的學術風格,而學術大師往往已具有成熟的學術風格,其學術品味以及鑒別能力也更強,對研究領域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前景的把握更準確,看待問題的視角也更寬、立腳點更高,這些均屬于無形的“軟文化”層面。

    在這方面,必須承認目前的國內學術環境依然缺乏相關文化建設,表現得過于功利化。

    比如,許多人的研究過多追求“熱門”問題,或眼光盯著國外,只要國外有大的學術突破便馬上跟進,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并在很多一流期刊上發表成果。但不管在哪里發表文章,依然屬于跟蹤,不屬于第一等的研究。

    由此引發的國內研究領域的學科分布不均現象,更值得有關部門重視——有些熱門領域擠進了很多人,冷門領域卻因不易發頂刊文章、不容易獲得“帽子”而門可羅雀。而當大量優秀學生和科研人員過分集中在某些領域,就會在形成過分“內卷”并引發更多功利化傾向的同時,給國家資源造成巨大浪費。

    學術品味往往在學習知識時開始形成

    《中國科學報》:您如何判斷一名學生是否有好的學術品味?

    朱邦芬:科學品味往往在學習知識時開始形成。學生在接觸物理學之初,其接觸的方向及思考方法、自身的學術志向與個人此前的訓練及個性相結合,決定了其學術品味。在這一問題上,我們沒有硬性或量化的衡量標準,依靠的只能是導師通過長期接觸后形成的內心評判。

    如果教師能和學生實實在在相處一兩年時間,對于學生學術品味的高下總能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大學教師對學生學術品味的養成會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在安排學生的學業導師時,我往往不選擇一些科研追求“短平快”的教師,因為從長期發展看,急功近利對學生的影響是負面的。

    2023年11月,清華大學攀登計劃的啟動典禮上,攀登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錢穎一教授的一段話讓我很贊同。他在引用愛因斯坦題為《探索的動機》的著名講話后表示,探索科學(包括物理學)的動機有多種多樣,或是功利主義的,或是非功利主義的。雖然功利主義動機也能作出貢獻,但是非功利主義動機才能建筑科學殿堂的根基。

    他又轉述楊振寧先生對“為什么中國的大科學家很少,為什么中國人作出大科學貢獻不多”的原因分析——“中國人也能作不錯的研究,但是做出頂級工作很難。這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太入世了、太功利了”。

    總之,在攀登科學高峰時,功利主義也能走遠,但非功利主義可以走得更遠,能真正實現“從0到1”的跨越。

    《中國科學報》:不過,很少有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有塌下心、與學生長期相處的時間和精力。

    朱邦芬:這的確是一個問題。目前,國內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員的工作壓力普遍較大,加之以“非升即走”為代表的人事制度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采用,致使他們在獲得長聘教職前,幾乎無暇顧及科研以外的工作,即便是科研工作,也往往自愿或非自愿地選擇“短平快”項目,很難真正沉下心坐“冷板凳”。而當學者獲得“長聘”后,有些人又會出于慣性而疏于教學。

    這樣的現象并不鮮見,其后果既會影響學者自身學術品味的形成,也會使教師缺席對學生學術品味的培養。

    當然,“非升即走”的教師人事管理制度有其合理、積極的一面,但國內高校在引進這項制度的同時,應給一些“安(心)專(心)迷(戀)”的青年教師留出足夠的成長空間。


    相關文章

    1685萬清華大學公布4月政府采購意向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清華大學2025年4月政府采購意向有納米流式分析儀、組織成像質譜流式系統和高端病......

    何宏平會見墨西哥科學院代表團

    2月17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何宏平在京會見了墨西哥科學院院長何塞·希阿德(JoséSeade)一行。何宏平對希阿德一行來訪表示歡迎。他向墨方簡要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基本情況,提出了促進兩院在科技領域交流合......

    總預算超4.5億清華大學再揮大手筆!

    在本周1月13日,清華大學發布了一則關于儀器設備的政府采購意向公告,其采購金額近2.3億元(近2.3億!這所大學3月政府采購意向公布)。而此后,清華大學又陸續公布了一批政府采購意向。分析測試百科網對這......

    中國科學院頒發202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獎

    1月16日,2024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頒獎,副院長、黨組副書記吳朝暉宣讀表彰決定。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陳立泉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仙輝院士獲......

    喜訊|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正式成立啦!!!

    關于成立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的決定  為促進科學技術史學科深度發展,構建理、工、文、藝多學科交叉融合平臺,激勵全校科技創新意識,營造校園科學文化氛圍,經第十五屆黨委第一百一十二次常委......

    近2.3億!這所大學3月政府采購意向公布

    1月13日,清華大學公布了2025年3月政府采購意向。本次意向采購項目總預算超2.28億元,其中涉及儀器設備達1.93億元,采購快速掃描鏡、定制物鏡鏡片組、光電倍增管、飛秒脈沖激光器、小型化頭戴式智能......

    清華大學公布約92%畢業生在國內工作

    據清華大學官方微博,近日,2024屆清華畢業生就業數據新鮮出爐。2024屆清華畢業生出國(境)深造比例為9.6%,其中本科生出國(境)深造比例為18.4%,碩士生出國(境)深造比例為7.3%。近十年,......

    清華大學發布訃告,著名建筑教育家吳煥加先生因病逝世

    據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發布的訃告,我國著名的建筑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吳煥加先生,因病于2025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訃告|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吳煥加教授我國著名的建筑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筑......

    中國科學院2025跨年科學演講

    直播時間:2024年12月31日17: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116247238115719(科學網微博直......

    近6000萬這所大學購置一批生命科學領域相關儀器設備

    近期,清華大學公布了一批儀器設備中標公告,總中標(成交)金額約6000萬元。這些儀器設備中大部分都和生命科學領域有關,有單細胞光導系統、高時空分辨微型大腦鈣成像顯微系統、熒光細胞顯微成像系統、全光譜流......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