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9-29 11:14 原文鏈接: 李俠:“窮科學”奔“小康”

       “研發投入還要大方一點!”澎湃新聞最近發表社論,從宏觀層面對國內外的研發投入情況作了一次掃描,并委婉地提出上述觀點。加大研發投入,對于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筆者也贊同這一觀點。僅就經費投入而言,要獲得整個社會的認同與持續支持,當下亟待厘清中國科研經費配置結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否則,加大投入的訴求只能淪為一個空洞口號。這意味著,科技界要想真正實現結構轉型,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中國科研經費的配置結構存在3個根深蒂固的問題。一是科研經費投入總量不足。按照投入最多的2012年計算,科研經費投入僅占當年GDP的1.98%,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平均2.5%的比例尚有一段距離。

      二是經費投入的配置結構不合理。首先是投入領域的結構安排不合理,導致科技與當下社會的需求、發展相脫節,從而制約了科技對于社會的巨大引領作用。同時,資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帶來資源嚴重浪費與低效,當前重大項目過多、過濫是這一問題的集中體現。

      除了上述宏觀、中觀兩個層面,在微觀層面,由于我國人均科研投入仍處于邊際產出遞增階段,加大投入就會促成知識擴散的“肯辛斜坡”現象。目前,在創新擴散的初始階段,中國社會的中低階層比中上階層具有更強的創新精神。

      要破解這3個癥結問題,就需要重新明確國家對科研投入的真正意義。

      首先,科研成果的產出是有成本的,它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由于知識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它的產出必須由政府提供而非個人熱情維系。經費投入相當于國家為未來的成果預付訂金,一旦知識產品生產出來,就具有巨大的知識溢出效應,從而帶來整個社會福祉的增加。很難想象,沒有高度發達的科學,中國將怎樣處理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因此,加大科技投入不僅要成為我們毫不動搖的決心,還必須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防止被個人或團體的偏好影響。

      其次,對于資源的配置結構,未來應該堅持“重大項目瘦身、中小項目擴容、增加科研保障性供給”的方向。這種結構安排是對“水桶短板理論”的修正,少量重大項目維持水桶長板的繼續發展,而保障性供給與中小項目的擴容是加快提升水桶短板的必由之路。由此,才會出現“田忌賽馬”的最優博弈結果。

      最后,按人均支出R&D測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幾乎保持在600美元/人的水平。以2011年的數據為例,美國人均R&D支出為1276美元/人,中國為218美元/人,韓國為1111美元/人,日本為1260美元/人。這些數據揭示了為何有些國家的創新表現較好。中國人均R&D支出嚴重偏低,說明中國的科技共同體正處于邊際產出率遞增階段,此時極易形成創新的“肯辛斜坡”現象。如果以穩定的經費支持作為支撐,其未來產出的大幅增長將不可限量。

      需要提及的是,目前我國的R&D投入水分仍然太大。以《2012年全國科技經費統計公報》披露的數據為例,當年全國各類企業經費支出為7842億元,占全年R&D的76%,已超出美國等工業發達國家的水平。反觀中國企業的現狀(按規模行業的分布來看),這個數據值得懷疑。可以解釋這種現象的一個現實因素是,按照現有政策,企業研發投入可以稅前計提。換言之,多報R&D投入可以達到避稅的目的。由此觀之,中國實際的R&D投入應比公布的數據小得多。因此,加大投入已成為中國科技持續發展的一個瓶頸性問題。

      科研投入,不僅僅是投入規模與資源分配結構的問題,還涉及科研環境與科研品相。筆者曾打過一個比喻:中國的科學正在經歷從“窮科學”到“小康科學”的轉變。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R&D投入僅占GDP的0.5%左右;20年后的今天,這一數值已接近2%。這是非常大的進步,使中國科學完成了從“窮科學”向“小康科學”的華麗轉身,全社會也分享了科技進步帶來的福祉。但科技投入不僅影響了科技產出的量,也在塑造中國科研大環境的質。一個科技資源豐裕的地方,自然會像吸鐵石一般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源,從而形成科技集聚效應,由此自然會演化出一種恪守職業倫理的學術氛圍。這種有尊嚴的科研環境會成為一種新的無形資源,助推科技發展。人們經常詬病中國的科研質量不高,其實這是經濟學規律在起作用:一分價錢一分貨,投入與產出的邊際收益必須大于零,否則科技活動是無法持續的。畢竟,科技活動是一種知識產品的生產過程,它同樣遵循這個規律。

      由此,加大投入,科技規模將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擴大,這必將帶來中國科研結構的轉型與科研品相的全面提升。科研品相則是充分競爭和營造良好環境的必然回報。由此,中國科技界才能實現“狀態—結構—績效”的全面提升。“倉廩實而知禮節”,在科技界同樣如此。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相關文章

    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勝利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歷史偉業——學習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實......

    2023服貿會|企業紛紛展示新技術、新服務、新成果

    9月2日,召開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稱“服貿會”)。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帶動了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引領了服務經濟蓬勃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

    攜手廣州、中山,香港生產力局以科技引領企業升級轉型

    8月27日,詹天佑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換屆暨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劉振芳致賀信,向會議召開表示熱烈祝......

    上海市科技創新券政策解讀

    ......

    齊心奮進新時代科技放飛夢想——科技館里的思政課

    7月22日晚間,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英雄航天員、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葉光富,400余名北京市中小學生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齊聚中國科技館,共同參加由中國科技館聯合中國......

    全國科技領域社會組織超過4萬家

    民政部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全國科技領域社會組織超過4萬家,其中民政部登記全國性社會組織236家、國際科技組織17家。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度,各類全國性科技學術社團開展學術研討7000余次,舉辦展覽5......

    “一滴油的奇妙旅行”互動科普展在中國科技館開幕

    7月10日,由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國科協指導,中國科技館和中國石化主辦的“一滴油的奇妙旅行”互動科普展在中國科技館開幕。中國科協、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石化、中國科技館、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等有關方面同志出席開......

    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三多三少”如何破解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單位和6個地方、為期2年的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拉開序幕。可以認為,以此為標志,本輪改革從以“破”為主的......

    國資委: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本報記者杜雨萌6月21日,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深入學習《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原原本本學原文讀原著、認認真真學思想悟原理,緊密結合國資央企實際研究貫徹落實措施。會議認為,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

    2023年度中科大申報同步輻射聯合基金項目的通知發布

    各有關單位:同步輻射聯合基金由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與科研部于2009年共同設立,旨在促進我校科研人員依托合肥同步輻射光源開展交叉學科的前沿研究和先進技術類的探索及協作開發。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承擔了國家重......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