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7-09-28 07:22 原文鏈接: 李俠:進步與問題美國眼中的中國科技現狀

    最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站發表了一篇報告《巴西、中國、印度、俄羅斯和臺灣引領非經合組織國家(地區)的科技論文產出》(2007年9月)。該報告的基本思路是把世界范圍內的科學地圖分為兩大塊:30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OECD)與非經合組織國家和地區(Non-OECD)。這份報告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再次給科技定位,認為科學研究、發展和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發動機;其次,認為非經合組織已經形成了對經合組織的競爭態勢。對于第一點,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共識,筆者感興趣的是第二點,即美國如何看待中國的科技?也許通過競爭者或旁觀者的視角能夠更好地發現中國科技取得的進步與存在的不足。
     
    該報告指出:2003年中國在這5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論文產出中已經占到接近40%,處于第一位,中國的科技論文在10年間增長了4倍,從1993年至2003年間,中國論文產出占世界的比例從1%上升到4%,在非經合組織中排名第一,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六(2003年)。整個OECD國家在2003年產出了584000篇文章,占世界總數的84%,這個數據比10年前的87%有所降低,而同期中國所占世界份額的比例恰好增加了3%,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的科技事業實實在在取得了進步。但是,我們要看到,我們還沒有真正進入世界科技強國的行列。為此,應該主動調整我們的科技發展范式,力爭加快縮小與OECD國家的差距。
     
    為實現上述目標,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在如下方面進行改革。首先,國家應該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其次,向科研效率要科技發展速度。對于第一個問題,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R&D投入占GDP比例創歷史新高,達到1.42%,而同期主要OECD國家的比例都在2%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投入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投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對于第二個問題,要堅決打破科技資源的壟斷與過度集中,從而實現科技資源利用效率的實質性提高。當前科技資源的壟斷與集中已經成為中國科研效率提升的最大障礙。第三,中國科技的發展長期建立在廣大科技人員廉價勞動的基礎上,這種制度選擇已經開始影響未來中國科技提升的動力機制。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員庫存,大多中國科技人員的使用成本是異常低廉的,只要看一下同期中日兩國的比較就可以證明廉價科技勞動給中國科技帶來的貢獻:2005年中國科技投入接近300億美元,收錄論文為153374篇,占世界總數的6.92%,位列世界第四。同期日本產出論文159060篇,占世界總數的7.18%,位列世界第三,而日本僅2004年的科技投入就高達1458億美元。在我們科研人員基數比日本大許多的情況下,我們僅用日本1/5的投入就取得了如此成就,可以自豪地說:在中國還沒有哪個領域能夠像科技界那樣,用只占GDP 1.4%的投入,就把中國科技實實在在地推到世界第四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中國科技人員對中國國際地位與國力的提升是有巨大貢獻的。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國家單純依靠這種廉價使用成本也不是科技發展的長久之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流失與退出將造成新版的馬太效應,這是未來中國無法承受之重。對于人們詬病比較多的話題:中國科技論文的水平普遍比較低的現實,只需要看看我們在用什么作研究就可以了。畢竟民間有一句話:一分錢,一分貨,科學研究也不能避免這種現實。第四,中國的科技發展模式應該避免從片面追求數量擴張一下子滑到片面追求所謂質的提升的極端,而應該采用同步前進的策略。沒有一定的量作保證,質無法實現真正提高,國內外的科研實踐都已經證明,高質量的成果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是稀缺的。只有在量的競爭的壓力下,才能真正實現質的提高。同時,這種質與量共同發展的模式,能夠更快地使我國的科技發展得到國際承認,從而為未來科技交流與合作創造條件。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先前這么龐大論文產出的支撐,國際上會重視我們的科技發展嗎?數量發展到一定程度,質量必然得到提高,這是科學場域競爭的必然結果。
     
    (作者為中南大學教授)

    相關文章

    十年砥礪奮進中國科技彰顯高質量底色

    新年第一天,一架航班號為MU7809的飛機從上海虹橋國際機場飛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這是全球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的第9架次驗證飛行,也是2023年的新年首飛。C919加速奔向商業運營“下半場”,掀開了......

    2022中國科技論文:世界熱點首次排名第一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12月29日在北京發布的《2022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科技論文表現亮眼,包括世界熱點論文數量首次排名第1位,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排名保持第1位,農業科學......

    我國農業科技論文與ZL競爭力穩居全球第一方陣

    中國農業科技論文競爭力指數全球第一,農業ZL競爭力指數全球第二,農業熱點前沿國家總體表現力得分排名第一……12月16日,2022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京召開,論壇上發布了......

    95篇!第七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公示

    9月22日,中國科協網站公示第七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共95篇論文擬入選。 關于對第七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進行公示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根據《第七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實施方案》,經......

    中國科技論文三大指標世界第一頂尖論文首超美國

    科技領域的論文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指標,日本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不僅在論文數量上是世界第一,現在高質量論文上等指標上也是第一,其中引用數進入1%的頂尖論文也超越了美國。據日經新聞報道,日本文部科......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科技論文的署名是責任

    大家知道,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解決重要的問題,推動科技的進步,回饋社會的需求。根據解決問題的屬性不同,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多種方式呈現,如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發明ZL、研究報告、轉移轉化......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位中國科技青年入選英雄榜!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于2016年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InnovatorsUnder35)中國榜單正式發布!四年成長、四屆榜單,我們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

    毛竹:探秘地球的前世今生

      地球是人類居住的唯一場所,為人類提供了生活必需的糧食、水、能源和礦產資源,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諸如火山、地震、海嘯等災難。人類如同向往太空一樣,對地球的深部充滿著好奇。地球科學是......

    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公示!共97篇

    關于對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進行公示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根據《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實施方案》,經學科集群專家推薦、牽頭單位組織遴選、中國科協終審認定等程序,現確定了擬入選論文名單(詳見......

    中科協發第五屆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通知

    各有關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秘書處(辦公室),各有關單位:為鼓勵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創性研究成果,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更多優秀成果在我國科技期刊首發,助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中國科協決定繼......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