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革命中的現狀:美國領跑全球,中國奮起直追。現在,我們把世界各國市值十億美元以上的公司相加,美國總和超過了18000億美元,中國超過了6000億美元,世界其他地區是3000億美元。10年前,中國的數值還只是美國的1/20;20年前,中國的數值甚至被統計表格忽視。中國從零起步,追到了世界的2/9。這是一個奇跡。我們未來的機會在哪里?”3月2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在科技日報社主辦、科技部青年聯合會協辦的《科技創新大講堂》上表示,“下一步,中國應抓住數字革命中的五大潛在優勢”。
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王志學在主持《科技創新大講堂》時表示,作為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傳媒,科技日報一直把宣傳創新、傳播創新作為國家主流媒體的使命擔當,講好科技故事,議熱創新話題。講故事中說創新,話創業中論戰略,是《科技創新大講堂》的基本特色。我們期望通過《科技創新大講堂》的思想交流、故事分享,讓更多的創業者和創新路上的人們,在創新驅動成為新常態的今天,更務實地思考創新是什么,創新為什么,怎樣創新,誰來創新等話題。
帶著“數字革命與新創業浪潮——從創新工場實踐看中國科技創業”的思考,首講嘉賓李開復拉開了《科技創新大講堂》的序幕。在他看來,世界正處于數字革命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交界處,“第一階段,電腦+互聯網時代,用了35年,做到了20億臺設備;第二階段,過去5年里,移動+社交時代,做到了60億臺設備;未來5年,將迎來云+大數據和物聯網/智能硬件時代,將可能制造出超過300億臺設備”。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中,中國應該抓住五大潛在優勢。“第一,更多的移動互聯網后發優勢。中國網民只達到總人口的48%,美國是80%,互聯網尚未普及的中國四線城鎮和農村有巨大的移動互聯網潛力;中國大中型城市人口稠密,服務業水平不高,是共享經濟、數字娛樂等移動互聯網核心領域的最佳實驗室和最大舞臺;中國是制造業大國,為智能硬件和物聯網提供了低成本迭代、暴量的機遇。第二,相比美國式創新,中國式創新成本更低,戰斗力更強。美國的創新是顛覆式的,它甚至可以創造用戶自己還沒有想到的需求;中國的創新,靠的是細致研究用戶的需求,不斷迭代產品,不斷完善,然后通過團隊的勤奮和資本的推力快速增長。第三,美國企業家更具創造力,但中國企業家具有更強的領導力,擁有更多勤奮能干的CEO。第四,中國數字技術企業的“出海潮”剛剛拉開序幕,獵豹移動的傅盛,智明星通的唐彬森把中國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推廣到全球,這一模式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第五,中國已掀起了年輕一代的創業熱潮”。
在李開復看來,中國的新一輪科技創業浪潮已經來臨,“五年前,年輕創業者主要來自百度,金山,盛大等大公司;如今,創業者的來源更加豐富。而且創業者不再扎堆熱點領域,分散在近20個不同的創業領域;富有經驗的二次或三次創業者在中國也越來越多,這些連續創業者是硅谷創業的原動力,也是中國創業的巨大助力,他們在一線創業積累的經驗比大公司的工作經驗更有效,這使他們成為最有機會的創業成功者;90后—95后的創業者和美國的一樣年輕,他們甚至在中學大學時就創業或參與創業。”李開復認為,年輕人將引領未來的內容、技術及投資,海量的科技型小企業將帶來更多更優質的創新,“春節期間風靡全國的移動互聯網產品——逗拍,2個半月內沒有花一分錢推廣就獲得了1500萬用戶,CEO嚴華培1984年出生,在做出這款產品前默默無聞。如今,年輕用戶使用的產品由年輕人設計,年輕人創業蔚然成風,成為時尚,創業公司明星員工首選再次創業,更理解下一代的年輕投資人層出不窮。”
在數字革命帶來的創業黃金時代,各地能否復制“眾創空間”的模式,李開復認為,“高科技企業是最大杠桿效應”,“中國哪些城市適合高科技創業?我相信,可能我們都可以數出來,大概有五到十座城市,這里肯定包括北京、深圳、成都、上海、杭州等地。這里的高科技,不僅包括數字科技,也包括生物科技、制藥科技、新能源,各地不能同質化”。在談到“大眾創業”時,李開復認為,“這里不僅針對高科技創業,也包括所有商業領域,我希望投資者要有服務好年輕創業者的心態,而不是當老板的心態,不能過度追求短期回報。好的投資人提供的是資源、外腦、經驗價值,金錢投入只是附加品,必須用更專業的經驗,降低創業者的失敗概率,提升創業者的成功可能”。
7月26日,2023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在杭州開幕,眾多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成果集中展出。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8萬家、“小巨人”企業1.2萬家。下一步,工......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量超過300萬輛,同比增長37.3%;限額以上單位低能耗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速超過20%。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綠色消費持續擴大,......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制成功并開始量產,這一突破性創新將造福大量患者。利用人體組織中某種原子核在磁場下的共振現象,隔著皮膚對病灶進行“攝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現代醫學領域。但長......
7月的燕趙大地,綠意蓬勃,活力奔涌。工地上、車間里、碼頭上……一個個懷揣夢想的人,一幕幕火熱的生產圖景,共同構成了河北省這個夏天最美的音符和樂章。7月17日—22日,科技日報記者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國務院新聞辦7月18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國知識產權工作有關情況。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表示,上半年,主要知識產權指標運行平穩,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知識產權在支撐國家創......
在芯片、自動駕駛、新能源、農業等領域投資力度持續加大——平臺企業創新引領賦能實體經濟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深入調研了解平臺企業發展情況,梳理了一批典型投資案例。從調研情況看,平臺企業持續加......
1995年,我國第一輛電動汽車“遠望號”誕生。20多年后的2022年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突破1000萬輛。17個月后,伴隨著一輛廣汽埃安昊鉑GT純電動轎車緩緩駛下生產線,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
6月30日~7月2日,“集智共創新時代·2023年拔尖創新人才聯合培養系列研討會(大連站)”在大連理工大學召開。在此次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
6月19日下午,浙江省最大的科技成果展覽館,浙江創新館在“浙里好成果”平臺建設暨浙江創新館啟動儀式上啟動試運行。浙江創新館位于杭州市余杭區未來科技城學術交流中心,展館面積達6800平方米,設置印象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