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楊衛主任在“支持科學人才合作,共創一帶一路未來”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全文):
尊敬的各科研資助機構和國際組織代表,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很高興各位同仁、朋友們相聚“支持科學人才合作,共創一帶一路未來”國際研討會,共商推進國際科研合作大計,為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來自科學界的力量。我謹代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遠道而來的嘉賓表示誠摯歡迎!
當前,人類社會正處于一個挑戰頻發的時代,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地緣沖突頻發、貧富差距加劇、難民危機擴大。面對壓力,是合作還是對抗、是開放還是封閉?中國給出了清晰的答案。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愿與國際社會共度時艱、開創未來。
在今年五月于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主席指出,古老的“絲綢之路”不僅是連接東西方的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和平合作之路、開放包容之路、互學互鑒之路和互利共贏之路。中國堅信,只要我們堅持走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道路,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就一定能夠再造“絲綢之路”的繁榮,造福各國人民。
也是在這一論壇上,習主席強調,共建一帶一路,要向創新要動力,點出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是解決全人類面臨的諸如疾病傳播、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經濟貧窮等共同挑戰的根本出路。經濟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公共性不斷凸顯,要素的流動性、開放性、共享性日益增強,使得合作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必然要求。強化科學合作,充分發揮科技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性、戰略性、支撐性作用,是同屬欠發達階段、自然地理條件相近、社會現實問題相似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謀求共同發展的明智選擇,是其走向共同繁榮的持久動力。
基礎研究是推進科學技術進步的關鍵所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科研資助機構作為著重支持基礎研究的主體,在推進科學技術進步中舉足輕重。深化科研資助機構間的合作,鼓勵基礎研究國際合作、促進科研人才協同創新、實現各國優勢互補、解決人類共同難題,是推動各國和地區科學繁榮、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有效手段,是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科學之路、友誼之路、發展之路、繁榮之路的必然選擇。
今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科研資助機構及相關國際組織負責人和代表相聚于“支持科學人才合作,共創一帶一路未來”國際研討會,從共同支持國際科技合作研究計劃、共同支持基礎科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共同構建科研人才培養渠道、共同支持科研人員合作交流等幾個方面共商科技合作大計,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希望我們的合作能夠以此次會議為起點,逐步進入實質性階段。為了做到這一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盡自己所能,為一帶一路科研領域國際合作提供資助經費、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并切實履行我們的承諾。
這次研討會是一個自由交流觀點的平臺、合作機制的平等協商平臺、共同籌劃未來發展的平臺。本著平等、互惠、自愿的原則,在共識、共贏基礎上,我期望通過這次會議形成的宣言、行動計劃,將“一帶一路”沿線及更多國家和地區間的科技合作推向實質性、可持續性,共創未來繁榮。
最后,預祝本次會議圓滿成功!預祝行動計劃結出碩果!
謝謝大家!
新聞背景:
2017年7月2日至4日,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30個國家地區科研資助機構和國際組織的領導或代表共計80余人,在中國首都北京相聚一堂,出席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的“支持科學人才合作,共創一帶一路未來”(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unding Science and People Cooperation for A Prosperous Belt and Road)研討會。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院士、副主任劉叢強院士出席會議。
當今為應對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宏偉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政府期望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楊衛主任在致辭中指出: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是解決全人類面臨的諸如疾病傳播、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經濟貧窮等共同挑戰的根本出路。基礎研究是推進科學技術進步的關鍵所在。經濟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公共性不斷凸顯,要素的流動性、開放性、共享性日益增強,使得合作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必然要求。強化科學合作,特別是基礎研究領域的合作,充分發揮科技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性、戰略性、支撐性作用,是同屬欠發達階段、自然地理條件相近、社會現實問題相似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謀求共同發展的明智選擇,是其走向共同繁榮的持久動力。深化科研資助機構間的合作,鼓勵合作開展基礎研究、促進科研人才協同創新、實現各國優勢互補、解決人類共同難題,是推動各國和地區科學繁榮、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有效手段,是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科學之路、友誼之路、發展之路、繁榮之路的必然選擇。
會議期間,與會各科研資助機構代表將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相互尊重”的精神,從共同支持國際科技合作研究計劃、共同支持基礎科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共同構建科研人才培養渠道、共同支持科研人員合作交流等幾個方面共商科技合作大計。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亦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全面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的科技合作向實質性、可持續性方向發展,共創未來繁榮。
——中央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推進科技儀器設備國產化,重點關注高價值、低國產率的科學儀器方向近日,求是網發布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文章強調,“加強基礎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76.shtm......
基礎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我們現在面臨的一些“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沒跟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還沒搞清楚。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逐漸深入,基礎研究的內涵越發豐富,開展方式......
關于組織申報山西省基礎研究計劃(自由探索類)2023年度第二批項目的通知各市科技局,省直有關部門,省轉型綜改示范區,各有關單位: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開創全省高質量發展和現......
關于安徽省基礎研究領域專家評審委員會名單的公示各有關單位、各位專家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參照《關于印發〈安徽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皖科黨......
自從進了研究所的大門,我一直做應用性很強的工作,從核武器到高能激光,其中的工程技術問題很多,這讓我體會到了大量基礎學科的問題,也尤感基礎研究的重要。基礎學科功底深厚的學者,能在重要時刻解決關鍵問題。記......
自從進了研究所的大門,我一直做應用性很強的工作,從核武器到高能激光,其中的工程技術問題很多,這讓我體會到了大量基礎學科的問題,也尤感基礎研究的重要。基礎學科功底深厚的學者,能在重要時刻解決關鍵問題。記......
為什么中國的諾貝爾獎這么少?對這個問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沒有正面回答,他反問:“為什么中國年輕的科學家總處于‘饑餓’之中?”莊辭是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科研處處長,負責研......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時勉勵學校要“勇于創新、敢于超越、力爭一流”。中國科大始終牢記習近平......
24日,重慶組建成立“重大地質事件與資源環境效應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并召開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該實驗室依托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直屬科研單位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建設,成為重慶市首個從事地球科學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