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遴選了2011—2015年由科學基金資助完成的200項優秀成果,結集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優秀成果選編(六)》正式出版發行。正如基金委主任楊衛院士所言,在中國基礎研究和科學前沿的主要資助渠道——科學基金的支持下,它們基本代表了我國“十二五”期間基礎研究源頭創新的精華,從中亦可一窺我國在全球科學研究地圖中的位置與發展前景。
創新源頭相繼涌現
據了解,本次遴選入冊的200項研究成果涵蓋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工程與材料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和醫學等多個學科,涉及科學基金107個依托單位,遴選標準包括科研成果的學術價值、自主創新情況以及成果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對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等方面的貢獻。
“實際上,自1986年以來,這已經是基金委第六次進行五年回顧式的成果梳理展示,與前五次相比,成果的絕對水平在持續上升中。”楊衛表示,這里面涌現出了若干可稱之為“全球研究地圖中的創新源頭”的優秀成果。
2013年,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技大學聯合研發的“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在國際上引領了鐵基超導研究的熱潮。“到目前為止鐵基超導的紀錄牢牢地被中國科學家掌握,全球鐵基超導的研究引用一半來自于中國,而目前我國也是鐵基超導研究材料的‘源泉’,這些都體現了我們的源頭創新能力。”楊衛說。
在化學方面,甲烷分子的選擇活化和定向轉化被譽為化學界的“圣杯”。而2014年大連化物所包信和團隊通過構建催化劑實現了甲烷無氧活化,由此實現了天然氣的無氧直接轉化制高值化學品,被國際學術界和產業界譽為“改變世界的技術”。
科學貢獻接近世界科學中心標準
回顧“十二五”時期的這些研究成果,楊衛認為,過去,中國科學家長期沿著他人的創新基礎來進行研究,而今隨著科研實力的整體躍升,我國可能進入了一個顛覆性創新、源頭創新逐漸涌現的時期。
“總體上看,過去五年我國基礎研究有著幾大特點,一是整體提升,具體表現為數量發展與質量攀升相同步、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與中科院同步、國內發展與國際融合相同步。”楊衛告訴記者,科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一個國家的學術產出占世界的20%,這個國家就可以成為一個世界科學中心。對比我國目前的學術產出,已經接近這個數字了,甚至在高影響力科研成果上已經達到了20%,這一比例已經超過了日本,正在追趕美國,因此我國已經到達了世界科學中心的邊緣。
“第二個特點是均衡發展。”楊衛指出,我國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學科在“十二五”期間都得到了較大進步,發展良好的學科走向優秀,一些原本空白的學科得以填補。《自然》雜志在近年曾經評價過中國基礎研究的各學科,認為我國的化學發展最好,在世界上影響較大,其次是物理科學,從全球第四躍升到了第二名,生命科學起步較晚但在近年來發展速度驚人,研究問題不斷挑戰前沿,環境和地球科學還比較落后,但也開始追趕。
調整資助方式,期待顛覆性創新成果
“鑒于中國的基礎研究已經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我認為是時候期待更多顛覆性原始創新成果出現了。”楊衛表示,作為基礎研究支持的主要力量,對于如何引導和推動我國科研成果的質量進一步提升,基金委有這樣幾點思考。
“首先,在基金項目申請評審中,更加關注非共識項目。”楊衛分析,所謂非共識,就代表著顛覆性的觀點,其中就有可能蘊含源頭創新。以往我國的項目評審準則常常是學術共識型的,在評審打分時看重的是平均數,然而,在基金申請評審中,應當更關注評審分數的方差,對于評審意見不一的項目,要給予重點關注。
“其次,除以競爭性支持為主外,對科學研究還需要考慮穩定支持的模式,但支持的點要經過慎重選擇。”楊衛說,事實證明,競爭性的科研支持方式也有其不足。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今年基金委已開始啟動基礎研究科學中心項目,計劃圍繞一個重要的科學研究方向,對跨學科的大型科研群體進行約10年的穩定支持,每年資助研究經費超過3000萬元,以期待在我國基礎研究地貌圖上隆起學術上的“世界高地”。
“最后,基礎研究應當是寬松型博弈。”楊衛坦言,對于有限的且增幅逐漸減少的科技資源,我國科學家目前通過相互競爭,呈現的是一種近于零和博弈的狀態,非此即彼。然而參考國際經驗,一個好的基礎研究環境應當是寬松型博弈狀態,能鼓勵更多自由探索,激發顛覆性成果,“當然這些需要資源的不斷增量投入,才能實現”。
開放科學是集開放科學知識、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科學傳播、社會行為者的開放式參與等各種思維過程和實踐于一體的包容性架構。開放性是科學的本質屬性之一,全球開放科學治理需要中國的加入。“開放科學是集開放科學知......
“開放性是科學的本質屬性之一。當前開放科學運動已達成全球共識,全球開放科學治理需要中國加入。”8月24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楊衛應邀出席第十七屆中國科技期......
基礎科學研究往往孕育著重大突破,成為催生變革性技術和顛覆性創新的源泉,在國家科技創新全局中地位凸顯。2022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時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
7月5日,浙江省政府官網公布2021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決定,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施一公被授予當年度浙江科技大獎。科技大獎是浙江科學技術最高獎。根據《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規定,浙江科技大獎不分等......
12月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中國創新指數測算結果顯示,2016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再創新高,占研發總投入的5.2%,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我國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進入新時代,我國基礎研究也正在經歷以自由探索為主到自由探索和重大需求引領并重的轉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楊衛主任在“支持科學人才合作,共創一帶一路未來”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全文):尊敬的各科研資助機構和國際組織代表,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很高興各位同仁、朋友們相聚“支持科學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七屆五次全委會于2017年3月28日在京舉行。第七屆全委會委員出席會議,第四屆監督委員會委員全程列席會議。會議審議并通過了楊衛主任作的《繁榮基礎研究深化創新驅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人物素描:郭紅松繪)【代表委員手記】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十三五”開局以來......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遴選了2011—2015年由科學基金資助完成的200項優秀成果,結集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優秀成果選編(六)》正式出版發行。正如基金委主任楊衛院士所言,在中國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