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林巖松教授團隊在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的研究上獲得突破,該團隊發現Braf基因V600E突變和TERT基因突變與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相關,并在國際上率先應用反映腫瘤新生血管生成的RGD類分子探針對其進行定位,還在國內牽頭開展自主知識產權靶向藥物阿帕替尼和多納非尼治療碘難治性甲狀腺的臨床試驗并證實其療效。
甲狀腺癌因發病率逐年增高日漸引人關注。九成以上的甲狀腺癌都是分化型甲狀腺癌,多數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經規范化的手術治療、選擇性碘-131治療和促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預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達98%以上。但約有20%的患者會出現遠處轉移,其中部分患者轉移灶不再保留攝碘的生物學特征,碘-131治療無效,成為碘難治性甲狀腺癌。該類患者生存時間大大縮短,五年生存率不足20%。
為此,林巖松團隊關注了Braf基因V600E突變、TERT基因突變與分化型甲狀腺癌侵襲性和預后的關系,發現原發灶TERT基因突變與遠處轉移患者病灶的不攝取碘特征密切相關,原發灶TERT基因突變合并Braf基因V600E突變的患者遠處轉移灶在早期即出現不攝取碘特征。研究成果分別刊登在核醫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核醫學雜志》和《臨床核醫學雜志》。這些分子病理特征為預測碘難治性甲狀腺癌、指導患者的后續治療、及時終止無效的碘治療提供了客觀依據。
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在診斷碘難治性甲狀腺癌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林巖松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應用反映腫瘤新生血管生成的RGD系列分子探針定位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病灶,為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在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的應用提供了分子影像學依據。該研究被《美國核醫學雜志》于2012年發表。課題組還發現,親腫瘤分子探針99mTc-MIBI在顯示不攝取碘的轉移病灶方面具有優勢,在該院建立了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病灶探測的新技術項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