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許昌學院教授鄭直團隊在環境友好、低成本制備高效率熱電材料和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獲得了室溫水溶液反應快速、結構獨特且性能優越的硒化銀熱電薄膜與器件。相關研究成果以“面向商用柔性熱電器件的微結構定制β-硒化銀(β-Ag2Se)薄膜”為題在線發表于材料科學領域期刊《先進材料》
可穿戴設備讓人類成為物聯網的一部分并顯示出巨大的商業化前景。但由于各種電池的壽命所限,持續為可穿戴或嵌入式設備供電正面臨巨大挑戰。
鄭直介紹說,熱電發電器 (TEG) 能夠以獨特的方式將熱能(廢熱)轉化為電能,為可穿戴設備提供了理想能量供給方式。熱電器件的熱電優值、功率因子和最大輸出功率密度等反映了不同微觀結構對材料熱電性能的影響,同時優化塞貝克系數、電導率和熱導率等參數非常困難。
“另外,塊體材料由于剛性特征,限制了其在柔性熱電發電器中的應用。然而,薄膜硫族化物卻以其高熱電轉換性能和柔性,為未來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設備指明了前景。”鄭直說,在這方面,β-Ag2Se在室溫下作為柔性TEGs所表現出的顯著優勢受到了極大關注。然而,先前報道的硒化策略,不可避免地需要相對較高的溫度,或者需要高壓或真空條件,均不利于硒化銀材料的進一步商業化推廣。
自2005年開始,鄭直課題組開展金屬表面單質反應在能量轉換中的應用研究。針對該問題,研究人員經過大量實驗,最終使整個硒化反應可以在室溫下進行,并可在1分鐘內(最快15秒)完成。經過優化的薄膜功率因子和熱電優值分別達到2590 μW m-1 K-2 和1.2的高值。以此薄膜直接作為熱電腿原位制備的系列柔性薄膜熱電發電器件,室溫工作條件下器件功率密度達到27.6 W·m-2 (30 K溫差)和124 W·m-2 (30 K溫差)的超高性能,可以與商業化的 Bi2Te3(銻化鉍)材料相媲美,具有工業應用前景。
該研究成果也是該校實施OPCE人才培養戰略的具體體現,為探索應用型大學的科教融合提供了實踐經驗。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等計劃的支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魏磊教授、七院院士高華建教授,以及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的張其沖和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陳明,共同發表了一篇關于高性能半導體纖維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篇題為“High-qualityse......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隋解和教授團隊在低品質余熱回收熱電發電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基于低楊氏模量和顆粒滑動的阻擋層提高碲化鉍熱電發電性能》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該成果為碲化鉍器件發......
實驗室自動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尤其在人工智能時代。在這個時代,大規模、高質量的實驗數據對于算法驗證和迭代至關重要。實驗室自動化不僅能加快實驗速度,提高時間利用率,還能降低耗材消耗,提升實驗通量,生......
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便攜式、功能性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需求增加。具有高功率轉換效率(PCE)、重量輕、低溫可加工性、固有靈活性以及與曲面的兼容性的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f-PSC)在建筑集成光伏、無......
據最新一期《自然·材料》雜志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一種不含金屬的、類似果凍的材料,它像生物組織一樣柔軟和堅韌,同時可像傳統金屬一樣導電。這種材料可制成打印墨水,有朝一日或成為功能性......
隨著光伏技術的快速發展,具有高效率和低成本特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備受關注,具有替代傳統晶硅電池的潛力。尤其是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f-PSCs)在光伏建筑(BIPV)、分布式發電、便攜式設......
離子熱電轉換是以離子為載流子實現熱能與電能直接轉換的一種能量轉換形式,其具有毫伏級塞貝克系數、良好延展性和低成本等優勢。離子熱電的巨塞貝克效應為開發高性能熱電器件開辟了全新途徑,在星際探測、自發(供)......
為保證學術交流不“斷檔”,繼續努力引領國際柔性電子學術研究發展,12月10-11日,清華大學柔性電子技術實驗室、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錢塘科技創新中心以“云端會議”形式聯合舉辦了第四屆國際柔性電......
導電水凝膠制成的柔性表皮傳感器在個性化醫療、多功能電子皮膚和人機界面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可穿戴人機交互的高性能醫療(尤其是電生理信號)傳感以及后續醫療的加速傷口愈合方面,同時具有可靠自愈能力......
氣動執行器因其彎曲程度高、自由度大、環境適應性強等特點,在醫療保健、復雜地形勘探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由于其壓力系統離不開笨重且剛性的泵驅動氣體設備,極大地限制了執行器的尺寸和移動性,以及在室外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