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留言說想了解“樣品采集”的相關知識,樣品的采集、制備、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實驗室操作中,需要嚴格按照標準操作,如《SN/T 3509-2013 實驗室樣品管理指南 》、《GB 4789.1-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總則》、《GBT 30642-2014 食品抽樣檢驗通用導則》等,那具體的操作上還有哪些問題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樣品的采集 采樣:
從大量的分析對象種抽去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樣品作為分析材料,此過程稱為采樣。
1.正確采樣的重要性:
采樣是食品分析工作的重要環節。同一種類的食品成品或原料,由于品種產地,成熟期,加工和保藏條件不同,其成分及含量也可能有較大差異。同一分析對象,不同部位的成分和含量也可能有較大差異。從大量的,成分不均勻的,所含成分不一致的被檢物質種采集能代表全部被檢物質的分析樣品,必須科學的采樣技術,以防止成分的逸散和被污染的情況下,均衡地采集有代表性的樣品,否則,即使后期檢測等環節非常精密,準確,其檢測結果也毫無價值。
2.正確采樣的原則:
①采集地樣品要均勻,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檢食品的組成,質量和衛生狀況。
②采樣過程中要設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標,防止成分的逸散或帶入雜質。
③采樣的步驟
檢樣→原始樣品→平均樣品
檢樣:由分析對象大批物料的各個部分采集的少量物料。
原始樣品:許多份檢樣綜合在一起稱為原始樣品。
平均樣品:原始樣品經過技術處理,再抽取其中的一部分供分析檢驗的樣品
3.采樣的方法
①隨機采樣:按照隨機原則,從大批物料中抽取部分樣品。
②代表性取樣:是用系統抽樣法進行采樣,即已經了解樣品隨空間和時間而變化的規律,按此規律進行采樣,以便采集的樣品能代表其相應部分的組成和質量。例如:分層取樣,隨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采樣,定期抽取貨架上陳列不同時間的食品的采樣等。
隨機采樣可以避免人為的傾向性,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如難以混勻的食品(如粘稠液體,蔬菜)的采樣,僅僅用隨機采樣法是不行的,必須結合代表性取樣,從有代表性的各個部分分別取樣。因此,采樣通常采用隨機采樣和代表性取樣相結合的方式。具體的采樣方法,因分析對象的性質而異。
均勻固體物料(如糧食,粉狀食品)
a.有完整包裝的(袋,桶,箱等)
確定采樣件數→從堆放的不同部位取樣
b.無包裝的散堆樣用四分法得平均樣品;較稠的半固體物料(如稀奶油,動物油脂,果醬等)
混勻→取出檢樣→縮減至所需樣品數量的平均樣品
液體物料(如植物油,鮮乳等)
充分混合→分層取樣(虹吸管)→縮減至所需樣品數量的平均樣品
組成不均勻的固體食品(肉,魚,果品,蔬菜等)
小包裝食品(罐頭,袋或聽裝奶粉,瓶裝飲料等)
這類食品一般按班次或批號連同包裝一起采樣。
4.采樣的數量
樣品應一式三份分別供檢驗,復檢及備查使用。每份數量一般不少于0.5公斤。
5.采樣的注意事項
①一切采樣工具都清潔,不應將影響測定結果的物質帶入。供微生物檢驗用的樣品,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設法保持原有微生物狀況和理化指標。
②感官性質極不系統的樣品切不可混在一起,應另行包裝并注其性質。
③樣品采集完后,應迅速送往檢測室進行分析,以免發生變化。盛裝樣品的器具上要貼牢標簽,注明樣品名稱,采樣地點,采樣日期,樣品批號,采樣方法,采樣數量,分析項目及采樣人,包裝情況,現場衛生狀況,運輸貯藏條件,外觀。
樣品的制備與預處理
一、樣品的制備
①樣品制備:對采取的樣品的分取、粉碎、混勻、縮分等過程。
②目的:保證樣品十分均勻。
注:防止易揮發性成分的逸散和避免樣品組成和理化性質發生變化。
做微生物檢驗的樣品,必須根據微生物學的要求,按照無菌操作規程制備。
③方法(因產品類型不同而異):
液體,漿體或懸浮液體:一般是將樣品搖動和充分攪拌。
互不相溶的液體:使不相溶的成分分離,再分別進行采樣。
固體樣品:切細,粉碎,搗碎,研磨等方法將樣品制成均勻;
罐頭:水果罐頭在搗碎前須清除果核;肉禽罐頭應預先清除骨頭;魚罐頭要將調味品分出后在搗碎。
二、樣品的預處理
總原則:
1.消除干擾因素。
2.完整保留被測組分。
3.使被測組分濃縮,以獲得可靠的分析結果。
(一)有機物破壞法:
適用:主要用于食品中無機元素的測定。
有機物:為碳水化合物;組成C.H.O.N,鹵素,硫,磷。
性質:可燃燒;高溫分解;極性弱;分子間反應副反應多。
無機物:非碳水化合物。
原理:采用高溫或高溫加強氧化條件,使有機物質分解,呈氣態逸散,而被測組分殘留下來。
根據具體操作條件的不同,又可分為干法和濕法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