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王力榮團隊與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文武、美國康奈爾大學Boyce Thompson研究所教授費章君合作完成基于480份桃全基因組重測序解析桃育種歷史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基因組生物學》。該研究采用目前最大規模的桃重測序,揭示了桃馴化和改良的基因組印記,闡明桃果實大小和風味性狀的分子演化機制,為桃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提供支撐。
桃起源于我國,種質資源豐富。該研究團隊對480份野生和栽培桃樣本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涵蓋國家桃種質圃(鄭州)1410份種質95%以上的遺傳多樣性,構建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桃變異組數據庫。利用變異組數據,對11個重要農藝性狀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多個新位點,為分子標記的開發和分子育種提供了材料。
野生桃經過馴化和改良階段的進化,果實外觀、大小和品種均發生劇烈變化。通過比較基因組學,該研究闡明桃馴化和改良中人工選擇的基因組區段,揭示桃如何由野生狀態進化成為現今栽培狀態的分子機制。
研究發現,桃果實大小的增加主要發生在馴化階段,而果實風味相關的位點在馴化和改良階段均受到強烈選擇作用,但改良階段選擇的位點數目更多;苦澀味相關位點在馴化中基本已經丟失。另外,該研究還鑒定了低需冷量育種的目標區段,發現東方、西方桃改良階段約50%的受選擇基因組區段不同,從基因組層面解析了需冷量、肉質和風味相關基因的演化規律。
圖片來源:stockimage近1萬年前,居住在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周圍地區)的人類從狩獵采集者轉變為農民。他們與以嚙齒動物為食的貓建立了密切聯系,因為后者可以成為控制害蟲的工......
種子的出現使高等植物能夠在多樣的自然環境中得以廣泛生存和分布。產生高活力的種子從而在環境條件合適時迅速萌發并發育產生健壯的幼苗是高等植物繁衍的關鍵,也是農業生產中種子品質的重要指標。然而,目前尚不清楚......
農業上尚無小象甲甘薯抗性品種培育。該研究創制的種質在顯著提高抗性的同時并未降低品種原有產量和品質,推進了甘薯小象甲抗性種質開發利用的研究。甘薯(Ipomoeabatatas L.)是重要的經......
水果和蔬菜的顏色是園藝作物重要的外觀品質。五彩繽紛的顏色不僅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而且影響消費的購買欲望。以全球產量最高的蔬菜作物番茄為例,我國南方的消費者喜歡紅果番茄,而北方的消費者則更鐘情于粉果番茄......
10月7日,《科學》在線發表復旦大學教授徐彥輝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解析了包含+1核小體的PIC-Mediator復合物結構,首次展示了轉錄起始復合物與+1核小體的緊密結合,表明+1核小體對轉錄起......
世居高原的藏族人群是研究人類如何適應極端環境的理想人群。過去對藏族高原適應遺傳機制的研究主要聚焦人體對高原低壓低氧環境的適應,并發現了多個低氧適應基因,如編碼低氧誘導因子-2的EPAS1基因。然而,在......
據《科學報告》9日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黑素皮質素受體-2(MC2R)基因可能在犬類的馴化中發揮了作用,使它們發展出社會認知技能,與人類交流互動。這一基因與產生應激激素皮質醇有關。人們認為,通常控制能影......
近日,悉尼加文醫學研究所基因組技術負責人IraDeveson團隊聯合澳大利亞、英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DNA測試,可比現有測試更快、更準確地識別一系列難以診斷的遺傳性神經和神經肌肉疾病。相......
近日,《自然-通訊》刊發了暨南大學教授周慶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報道了高脂食物喂養可誘導線蟲的脂肪積累表型,且父母代線蟲可將這種肥胖信號傳遞給后代,導致后代在沒有高脂喂養的情況下,也可表現出脂肪積......
圖片來源:JODIEJOHNSON/SHUTTERSTOCK1997年的一天,LauraGould將她15個月大的女兒Maria放到了床上,希望她能好好地睡上一覺。前一晚Maria發了高燒,但第二天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