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一、定義
梅毒(syphilis)是梅毒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所引起的一種慢性經典的性傳播疾病。幾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產生多種多樣的癥狀和體征。另一方面,梅毒又可能很多年無癥狀而呈潛伏狀態。梅毒主要通過性交傳染,也可以通過胎盤傳給下一代發生先天梅毒。
二、病原學
病原體為梅毒螺旋體,又名蒼白螺旋體,1905年由Schaudinn與Hoffmann發現,是小而纖細的螺旋狀微生物,長5—20Bm,平均長度為6—10Bm,粗細<0.2Bm,有6—12個規則的螺旋,因其透明不染色,所以稱為蒼白螺旋體。其基本結構為一原生質的圓柱體,為兩層膜所圍繞。一束平行纖維附著于內層膜并以螺旋狀方式環繞于原生質的圓柱體的外面。軸纖維維持螺旋體的彈性,并且有屈曲與收縮的功能。
梅毒螺旋體的特征有:①螺旋整齊,固定不變;②折光力強,較其他螺旋體亮;③行動緩慢而有規律:圍繞其長軸旋轉中前后移動,伸縮其圈間之距離而移動,全身彎曲如蛇行。
梅毒螺旋體在體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以及一般的消毒劑如升汞、石炭酸、酒精等很容易將其殺死。在40—41℃時于1—2小時內死亡,在低溫(—78℃)下可保存數年,仍能保持其形態、活力及毒性。它以橫斷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其增代時間為30—33小時。
三、致病機理
目前,對梅毒的致病機理尚未完全弄清,患者的臨床表現與梅毒螺旋體在體內大量繁殖及其引起宿主免疫功能的異常等密切相關。
性交時,梅毒螺旋體可通過破損甚至輕微破損的皮膚及黏膜由感染者傳給性伴。梅毒螺旋體侵人人體后,經過2~4周(9—90日)的潛伏期,在此期間,梅毒螺旋體在入侵部位大量繁殖,通過免疫反應引起侵入部位出現破潰,即硬下疳。由于局部免疫力的增強,硬下疳經3—8周可自行消失。螺旋體在原發病灶大量繁殖后,可侵入附近的淋巴結,再經血液播散到全身其他組織和器官,此時患者表現為二期梅毒。如不經治療,一部分患者可進展到三期梅毒,發生心血管或神經系統損害,以及皮膚、骨與內臟的樹膠腫損害。
先天梅毒是胎兒在母體內經胎盤感染所致,患兒內臟損害常較嚴重,存活率低。另外,梅毒也可通過輸血傳播。
由于梅毒感染機體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抗體,為診斷梅毒提供了依據。①抗心磷脂抗體:一期梅毒的早期呈陰性,到后期呈陽性;二期、三期梅毒時呈陽性。但在其他感染性疾病及免疫性疾病中也有低滴度的抗心磷脂抗體存在。②抗螺旋體抗體:很多免疫學方法可檢測到抗螺旋體抗體,這類抗體比心磷脂抗體出現早,最初為IgM抗體,其后為IgG及IgA類抗體。與抗心磷脂抗體不同,抗螺旋體抗體即使經足量抗梅治療,仍持續存在,甚至終身。因此不能用于觀察療效、復發及再感染。梅毒臨床癥狀的發展與抗體的產生相平行,說明這些抗體無保護免疫力,不足以防止感染。此外早期梅毒治愈后,可再感染梅毒;而晚期梅毒則不再感染,可能與機體己產生細胞免疫有關。
四、流行病學
1.流行情況
梅毒是一古老的性病,1505年經印度傳人我國廣東,隨后蔓延至全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稱之為“楊梅瘡”。新中國成立前我國梅毒流行較嚴重,在某些少數民族地區梅毒發病率高達10%—48%,某些大城市為4.5%—10%,某些農村地區為0.5%—3.8%。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經過大規模的防治性病運動,基本上消滅了性病(包括梅毒),但80年代以來隨著對外開放及旅游事業的迅速發展,國內外人員接觸的增多,梅毒的發病率也逐漸增加,特別是1994年以后增加更快。全國梅毒病例報告數從1994年459l例增加到1999年的80406例,在各種性病的構成比中已達9.6%。在報告的病例中絕大部分為早期梅毒,還有少數先天梅毒。
2.傳染途徑
梅毒的傳染源是梅毒患者。其傳染途徑如下:
2.1性接觸
這是主要的傳染途徑。未經治療的患者在感染后的1年內最具有傳染性,這些患者的皮膚黏膜損害,表面有大量的梅毒螺旋體,在性交過程中容易通過皮膚和黏膜的損傷處(甚至是很輕微的)傳給對方。隨著病期的延長,傳染性越來越小,感染后2年,通過性接觸一般無傳染性。
2.2胎傳
患梅毒的孕婦,可以通過胎盤使胎兒受感染。研究證明,在妊娠7周時,梅毒螺旋體即可通過胎盤使胎兒發生感染。
未經治療的女性梅毒患者,雖通過性接觸已無傳染性(病期>2年),但妊娠時仍可傳染給胎兒,病期越長,傳染性越小。患早期梅毒的母親易發生流產、死產、先天性梅毒,新生兒死亡率高;患晚期梅毒的母親較少發生先天性梅毒、死產或早產。
2.3其他
少數可以通過性接觸以外的途徑受傳染,直接接觸如接吻、哺乳等,間接接觸如接觸有傳染性患者的日常用品,如衣服、毛巾、剃刀、餐具及煙嘴等。醫務人員在接觸患者或污染梅毒螺旋體的標本時不小心也可受染。此外如輸血(早期梅毒患者作為供血者)偶爾也可發生傳染。通過輸血而受染的患者不發生一期梅毒損害,而直接發生二期梅毒。
五、臨床表現
1.梅毒的分期與一般病程
1.1梅毒的分期
梅毒可根據傳染途徑的不同而分為后天梅毒與先天(胎傳)梅毒,又可根據病情的發展而分為早期梅毒與晚期梅毒。早期梅毒有傳染性,晚期梅毒一般無傳染性。
1.2梅毒的一般病程
梅毒螺旋體侵人人體后,經過2—4周的潛伏期,在侵入部位發生炎癥反應,稱為硬下疳。臨床上稱為一期梅毒。經3—6周后即使不經治療,硬下疳也會自然消失。
出現硬下疳時,梅毒螺旋體由硬下疳附近的淋巴結進入血液播散到全身,使幾乎所有的組織和器官受侵。通過6—8周的潛伏期,可出現發熱、淺表淋巴結腫大、皮膚黏膜損害、骨膜炎、虹膜睫狀體及腦膜炎等癥狀,此時稱為二期梅毒。二期梅毒的癥狀可不經過治療而在3—12周后自然消失,又進入潛伏狀態,稱為潛伏梅毒(或隱性梅毒)。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又出現癥狀,稱為二期復發梅毒,可以反復出現幾次。
30%—40%的患者發生晚期活動性梅毒,包括皮膚黏膜梅毒、骨梅毒、內臟梅毒、心血管梅毒及神經系統梅毒等。一部分患者可不出現晚期梅毒的癥狀,僅是梅毒血清反應持續陽性,稱為晚期潛伏梅毒;也可以有一部分患者(約三分之一)血清反應滴度逐漸下降,最后轉為陰性而自然痊愈。未經治療梅毒的病程見。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皮膚病醫院教授楊斌/鄭和平團隊建立了基于CRISPR-Cas技術的梅毒病原學診斷、譜系鑒定和耐藥基因突變檢測的方法。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通訊》。楊斌、鄭和平為該論文通訊作者,陳文韜......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主要以性傳播為主的性傳播疾病。在全球范圍內,梅毒仍然是一種流行廣泛和負擔嚴重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全球新發病例560萬,感染病例1800萬。雖然90%以上的梅毒病例發......
日前,在“2017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年會暨第十二屆全國檢驗與臨床學術會議”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陶傳敏教授分享了國際權威梅毒管理指南及國內外大型研究對于梅毒實驗室檢測方法和標準檢測流程的臨床......
哥倫比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和盧旺達生物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聯手,研發并成功測試了一個智能手機電子狗(Dongle),只需15分鐘就可得到HIV和梅毒診斷。這篇文章發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Transl......
12月12日,全球體外診斷領導者羅氏診斷宣布,用于梅毒診斷的全新ElecsysSyphilis梅毒免疫檢測在中國上市,通過檢測梅毒螺旋體總抗體,不僅能幫助在常規臨床篩查中發現感染梅毒的患者,降低梅毒漏......
記者昨天從石市疾控中心獲悉,根據國家“全國艾滋病哨點監測實施方案”要求,石市從今日起將免費對男同性戀者進行艾滋病和梅毒檢測。同時,還將免費檢測丙型肝炎,并為其免費發放安全套等防護用品。對于檢測結果,市......
隨著這種健康保健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覺察到婚檢的必要性。據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健康生殖中心統計,從7月份到目前為止,已經有30多對準新人來進行婚檢,其中已檢查收治了6例梅毒患者。婚檢雙雙查出梅......
歷時1年半,歷經反復論證修改,《中國預防與控制梅毒規劃(2010~2020年)》6月9日正式印發。該《規劃》確定的梅毒防控目標是,5年有效遏制發病激增,10年逆轉疫情上升趨勢。其支持策略是......
GB15974-1995梅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本方法診斷試劑盒梅毒甲苯胺紅不加熱法(TRUST)法檢測人血清中的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