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簡稱BEF)是生態學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之一。以往在草地生態系統中的研究顯示,物種減少會削弱草地生態系統功能。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之一,約占陸地表面的30%。相比于草地生態系統,森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樣性,樹種間的生態位可能更相似,樹木個體壽命也更長,因此森林BEF一直處于爭論中。目前關于森林BEF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多是基于天然林觀測實驗的結果,無法去除自然條件下與生物多樣性平行的其它共變因素(如非生物因素、林齡、物種組成以及演替階段的差異)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因此,通過人工控制生物多樣性實驗,開展長期系統性研究,對于理清森林BEF的關系及其內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聯合瑞士、德國的生態學家,于 2009年至2010年在江西省新崗山共建了約為50公頃的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簡稱BEF-China)。該實驗設計有從純林到24個物種混交林的6種多樣性梯度,種植了超過30萬棵樹,包含40多個亞熱帶喬木以及20種灌木,是當前世界最大的野外人工生物多樣性控制實驗。研究人員通過連續5年的觀測發現,生物多樣性能促進地上初級生產力,而且生物多樣性的作用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顯著增加;種植8年后,每公頃16個物種的混交林地上生物量平均存儲約32噸碳,而每公頃純林的碳儲量僅約為12噸,不及混交林一半。分析表明,隨著時間的變化,物種間的互補效應顯著增強;且互補效應與功能多樣性的正相關關系也越來越顯著。這表明具有不同功能策略的物種配對可能更高產。進一步研究發現,灌木多樣性的結果也顯示隨著灌木多樣性的增加,灌木與喬木間的競爭減弱。這表明森林中喬木與灌木之間也存在積極的互補效應。

      該研究表明,不同生物多樣性的森林在保護環境緩減氣候變化中所起的作用具有明顯差異,種植多物種混交林能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減緩氣候變化雙贏,是比種植純林更好的植樹造林策略。該研究結果也從經濟學上說明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估算顯示,如果將實驗中觀察到的結果外推到世界現有森林,全世界樹種多樣性降低10%就會造成經濟上每年200億美元的損失。

      該研究成果于10月5日在線發表于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馬克平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A類和B類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

    BEF-China實驗樣地不同時間對比(左圖攝于2011年6月,右圖攝于2016年10月)


    地上樣地植被碳儲量(A、B)及每年固定的碳(C、D)隨樹木多樣性的增加而增加

    相關文章

    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其中專門部署了深化生態文明......

    第十五屆全國生物多樣性科學與保護研討會舉辦

    9月21日—23日,第十五屆全國生物多樣性科學與保護研討會舉辦。本次研討會共設13場專題報告會和1場期刊交流會,共計155個報告,收錄摘要188篇。專題報告會聚焦“生物多樣性”主題,設有生物多樣性起源......

    研究揭示氣候變暖影響冰前湖微生物群落生物多樣性模式的機理

    冰前湖與冰川末端相連,是揭示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響應的信息載體。冰前湖因低溫、貧營養和強輻射等特性而少有高等生物存活,但在這樣的環境中卻棲息著大量微生物。近半個世紀以來,氣候變暖和冰川加速消融正在改變冰......

    植物所揭示多營養級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機制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植物所揭示多營養級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機制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浮游生物生態學研究團隊牽頭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背景下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水研究》(......

    假說獲新證:昆蟲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之謎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圖為中國西南部的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

    《自然》:氣候變化或導致海草減少,進而損害生態系統完整性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COP15加速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作為最早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了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引領推動全球生......

    《科學》述評文章:建議保護和恢復全球小微濕地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團隊在《科學》發表述評文章,建議保護和恢復全球小微濕地。《中國科學報》從東北地理所獲悉,小微濕地是全年或部分時間有水、......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