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對植物自身生理狀態和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高度敏感。這一特點,決定了測定方法的復雜性、多樣性和靈活性,也決定了測定結果的多變性以及解釋這些結果時了解植物狀態、測定條件、環境條件、背景知識和研究經驗的重要性。
測定時間在田間測定時,不僅要選擇無云或少云的晴天,以便保證在太陽光強相對穩定的條件下進行,而且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日時段。眾所周知,在晴天,光強和溫度等環境條件從早到晚都呈現規律性變化,上午逐漸增高,中午達到最高值,然后逐漸降低。葉片的光合作用速率也發生類似的變化。光合速率之所以在中午前后才達到最高值,一是因為上午早些時候光強和溫度比較低,二是因為光合作用還處在逐步增高的光合誘導期中。因此,在作不同處理或品種的對比測定時,一定要在光合作用的誘導期結束、光合作用達到穩態之后進行,否則會得到不可靠、不可比、甚至錯誤的結果。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中午光合作用明顯降低(“午睡”或“午休”,Xu 和 Shen 2005)對測定結果可比性的影響,以在10:00~12:00 和14:00~16:00 之間進行測定較為適宜。除了光合作用日變化的觀測以外,過早開始和過晚結束測定,都不合適。為了盡量縮小測定期間環境條件變化的影響,比較類實驗的測定時間要盡量短,處理或品種的數目要盡可能少,最好相互交替進行(許大全 2002),以便避免較長時間內環境因素變化對測定結果可比性產生的不良影響。在較長時間陰雨天之后,葉片的光合活力往往很低,不宜在轉晴后立即測定。至少在轉晴半天或 1 d 后開始測定。有研究表明,前幾天的天氣不同(陰雨或晴天),所得觀測結果也不同(Yong 等2006)。特別是在觀測葉片光合作用的發育變化或季節變化時,更要注意這一點。觀測葉片發育期間光合作用的變化,最好在環境因素可控制的條件下例如人工氣候室內進行, 以便避免環境因素變化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