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方法原理 | 細胞的有絲分裂是一個連續動態的變化過程,但可以通過它的形態變化,特別是細胞核中的染色體行為,人為地劃分階段,并進行比較研究。在自然狀態下,一大群處于各個分裂期的細胞混雜在一起。必須仔細觀察,尋找有絲分裂過程各期典型形態特征的細胞,從而建立起細胞周期的概念。 植物的分生組織(如根尖分生區、莖尖生長點等)細胞,能夠通過有絲分裂增加其數目。依據植物細胞分裂周期中各個時期細胞中染色質或染色體的形態、數目、位置變化,確定該細胞所處的時期。為了看清染色體或染色質,要用堿性染料將其染色。 |
---|---|
實驗材料 | 黑麥 ( Secale cereale) 、 大麥 ( Hordeu m vulgare) 種子洋蔥 ( A llium cepa) 鱗莖 |
試劑、試劑盒 | |
儀器、耗材 | |
實驗步驟 | 1.取材:先將種子浸泡若干小時,然后轉入一墊有濕潤濾紙的培養皿中,置25℃恒溫培養箱中萌發,待幼根長至1~2cm時取材;或鱗莖置于盛水的培養皿中,放在25℃恒溫培養箱中,待根尖長至2cm左右時取根尖(頂端0.5~1cm) 2.預處理:將取下的根尖置于盛有對二氯苯飽和水溶液的青霉素瓶中,浸泡處理3~4h。 3.固定:經過預處理的根尖,用水洗凈,用甲醇-冰醋酸(3∶1)固定液固定6~24h。固定材料可轉入70%酒精中,于4℃冰箱保存備用。 4.解離:倒去固定液,用蒸餾水漂洗2~3次,再放入預熱的1mol/L鹽酸中,60℃水浴中解離8~12min,然后用蒸餾水漂洗2~3次。 5.染色:將根尖放在載玻片上,切下頂端1~2mm,滴加石炭酸品紅染液進行染色,5min左右即可。 6.壓片:蓋上蓋玻片,用鑷子柄輕輕敲打蓋玻片,分生組織細胞即鋪成薄薄一層;然后用濾紙吸去多余染液,用鉛筆的橡皮頭敲打,使細胞和染色體分散。 7.鏡檢觀察: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尋找染色體輪廓清晰、染色適中、分散而不重疊的分裂中期相。 8.封片:把壓好的染色體標本放在冰箱冷凍室冰凍,然后用刀片將蓋玻片快速掀開,蓋玻片和載玻片同時于37℃左右的烘箱中烘干。載玻片、蓋玻片經二甲苯透明后,滴中性樹膠封片,即制成永久制片。載玻片、蓋玻片分別用新的蓋玻片、載玻片封片。 9.黑麥、大麥、洋蔥的染色體數目均為2n=14。選擇較好的分裂相用顯微鏡上配備的數碼照相裝置攝影 |
注意事項 | 在顯微鏡的一個視野中看到的細胞,多數處于細胞有絲分裂的間期,因為在一個細胞周期中,間期所占的時間占整個細胞周期的90%一95%,時間與細胞數目成正比。另外,在一個視野中,往往不容易找全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的細胞,可以慢慢地移動裝片,從鄰近的分生區細胞中尋找。 |
其他 | 有絲分裂的意義: 二、保證物種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單細胞生物及無性繁殖生物個體間及世代間的遺傳組成的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