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組織培養基成分主要有5類,分別是無機營養物、碳源、維生素、有機附加物、生長調節物質。
1、無機營養物
無機營養物主要由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部分組成。大量元素中,氮源通常有硝態氮或銨態氮,但在培養基中用硝態氮的較多,也有將硝態氮和銨態氮混合使用的。磷和硫則常用磷酸鹽和硫酸鹽來提供。鉀是培養基中主要的陽離子,在近代的培養基中,其數量有逐漸提高的趨勢。而鈣、鈉、鎂的需要則較少。培養基所需的鈉和氯化物,由鈣鹽、磷酸鹽或微量營養物提供。微量元素包括碘、錳、鋅、鉬、銅、鈷和鐵。培養基中的鐵離子,大多以螯合鐵的形式存在,即FeSO4與Na2—EDTA(螯合劑)的混合。
2、碳源
培養的植物組織或細胞,它們的光合作用較弱。因此,需要在培養基中附加一些碳水化合物以供需要。培養基中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是蔗糖。蔗糖除作為培養基內的碳源和能源外,對維持培養基的滲透壓也起重要作用。
3、維生素
在培養基中加入維生素,常有利于外植體的發育。培養基中的維生素屬于B族維生素,其中效果最佳的有維生素B1、維生素B6、生物素、泛酸鈣和肌醇等。
4、有機附加物
包括人工合成或天然的有機附加物。最常用的有酪朊水解物、酵母提取物、椰子汁及各種氨基酸等。另外,瓊脂也是最常用的有機附加物,它主要是作為培養基的支持物,使培養基呈固體狀態,以利于各種外植體的培養。
5、生長調節物質
常用的生長調節物質大致包括以下三類:
(1)、植物生長素類。如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2,4-二氯苯氧乙酸(2,4-D)。
(2)、細胞分裂素。如玉米素(Zt)、6-芐基嘌呤(6-BA或BAP)和激動素(Kt)。
(3)、赤霉素。組織培養中使用的赤霉素只有一種,即赤霉酸(GA3)。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團隊在植物區分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建立了植物特異識別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信號框架。1月24日,相關研究發表于《細胞》。植物的根系......
12月24日,植物奶食用與營養品質評價標準研討會在武漢召開,會議由中國綠色食品協會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與綠色農業與食物營養專業委員會承辦,旨在研討植物奶食用與營養品質評價方法標準,推動植物奶產業......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侯興亮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繆巖松合作,在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合作研究揭示了相分離在植物開花過程中的具體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歐洲分子生......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恢復生態學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以我國西沙群島的熱帶珊瑚島為對象,研究揭示了植物入侵影響熱帶珊瑚島土壤碳庫機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生物多樣性》......
成立于1955年的Cole-Parmer公司,經營的產品超過五十萬種,為全球數十萬家實驗室提供了各種豐富的實驗室產品,持續更新的Cole-Parmer產品目錄一直享有“實驗室寶典“的美譽。2021年后......
植物如何調控生長發育、適應環境變化?因其被《科學》雜志列入125個人類未知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中,而備受學界關注并持續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遺傳發育所)青年研究員王冰團隊等通過合作研......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浙江大學醫學院王迪團隊近期取得重要工作進展,他們研究提出,GasderminD介導的代謝相互作用促進組織修復。相關研究成果2024年9月11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上。據介紹,建立早期促再生生態位對組......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楊孟飛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
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宏觀進化研究組(下稱“研究組”)研究人員分別在被子植物大科豆科和石松科的系統分類研究中,發表勐臘豬屎豆和厚葉石杉兩個新種。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植物系統分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