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微生物資源團隊成功揭示了植物在遭遇病原菌攻擊時,如何發出“呼救”信號,同時招募根際周圍的益生菌來助戰的神奇機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當植物受到病原菌的侵害時,能夠在根際周圍召集一批有益的微生物,形成一層保護性的“屏障”。這不僅有助于植物抵抗病害,還能促進其生長。該現象被稱為“呼救”反應。然而,如何在不引起植物發病的情況下觸發“呼救”反應,該反應的具體工作機制是怎樣的,一直是困擾科學家們的難題。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劉云鵬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團隊使用了一系列經過改造的、不致病的細菌來模擬病原菌的攻擊。研究發現,這些 “溫和”的細菌也能激起植物的“呼救”反應,成功招募到大量的根際益生菌。甚至這種誘導效果可以持續數個種植周期,為植物提供持久的保護。
科研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起關鍵作用的是一種名為沃斯氏菌的微生物。當植物發出“呼救”信號時,沃斯氏菌能夠迅速響應,并在根際周圍大量繁殖形成一道防線。此外,細菌鞭毛中的一種多肽成分,也能觸發植物的“呼救”反應。
“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植物與微生物之間復雜的互作機制,也為開發新型的植物保護策略提供了基礎。未來,科學家們或許能夠利用這些‘溫和’的細菌或其活性成分,設計出一種類似‘植物疫苗’的產品,幫助植物在不接觸病原菌的情況下,建立起強大的根際微生物防御系統。”劉云鵬說。
近期,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抽檢乳制品、茶葉及相關制品、蔬菜制品、速凍食品、食用農產品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等6類食品1187批次樣品。根據食品安全標準檢驗和判定,其中抽檢項目合格樣品1177批次、......
近期,黑龍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抽取糧食加工品、乳制品、速凍食品、糖果制品、餐飲食品及餐飲具和食用農產品等6大類食品586批次樣品,檢出其中餐飲食品及餐飲具和食用農產品等2大類食品1......
市場監管總局關于2024年第一季度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的通告〔2024年第16號〕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769478批次,依據有關食品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等規定,現將福建省市場監管局第13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相關信息通告如下:本期通告的監督抽檢信息涉及26大類食品566批次,包括:糧食加工品、食用油(含油脂及其......
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發布2024年全國臨床檢驗室間質評計劃調查通知。各有關單位實驗室:開展正式室間質量評價計劃前,在全國范圍內選擇有代表性的實驗室開展調查(預研)計劃是必經階段。為了解相關檢驗項......
據新一期《自然》發表的論文表明,雄性小鼠腸道微生物組的紊亂可能會影響其后代健康。眾所周知,導致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失衡的環境因素會塑造宿主的生理和疾病相關反應。但父系腸道微生物組對后代的影響尚不明確。為......
一種嵌入微生物的新型塑料可幫助減少塑料行業的環境足跡。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生物降解的熱塑性聚氨酯(TPU),它充滿細菌孢子,當暴露于堆肥中的營養物質時,會在其生命周期結束后逐漸發......
4月26日,噬菌體資源庫建設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辦,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和mLife期刊聯合承辦。會上,微生物所所長錢韋闡述了噬菌體庫建設對應對耐藥問題的重要性,希......
4月26日在重慶市榮昌區落幕的抗微生物藥物減量化路徑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作了題為《微生物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區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機碳是確定土壤有機碳庫形成的關鍵。在施肥的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有機碳的形成、周轉和積累受肥料類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調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變土壤微生物對其利用策略,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