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瘺的臨床表現因不同部位、不同病因而異,而且瘺形成的不同時期亦有不同表現。
一般于胃腸道手術后2~7天,病人主訴不適,腹脹,胃腸功能未恢復,體溫持續在38℃以上,脈搏每分鐘>100次,白細胞計數增高。表現為惡心、嘔吐,無肛門排便、排氣,或大便次數增多,但量少,為水樣稀便,解便后仍感腹部不適。腹部體征呈腹腔感染、腹膜炎、腸麻痹表現。腹部切口紅腫,為典型的切口感染。當切口穿破后可排出膿血性液體,24~48h后流出大量液體,即腸液。經引流后,病人發熱和白細胞計數增高等癥狀可有所好轉。
由于丟失大量腸液,可造成嚴重的水、電解質失衡,甚至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不能進食,加上營養補充又困難,很快出現體重下降、消瘦,表現為營養不良。病人又可并發膿毒血癥和(或)敗血癥,以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如引流通暢,感染得到控制,一般情況好轉,又能及時有效地補充營養,瘺口可自行關閉。
另由于大量腸液自瘺口流出,因此瘺口周圍皮膚往往潮紅、糜爛,呈濕疹樣改變。
引流量的多少,對于估計瘺位置的高低很有價值。一般講,高位小腸瘺引流量多而質稀薄,內含膽汁及胰液,而低位小腸瘺的引流物較少且質稠。切口筋膜裂開的引流液較清,多發生于術后2~5天。因此,發生時間有助于鑒別切口筋膜裂開還是早期腸管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