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抗菌劑隨著抗菌衛生整理技術而生, 主要用于紡織品材料及其制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對紡織品的舒適性、透氣性、安全性等要求越來越高, 因此, 相應的紡織品抗菌劑也必須跟上時代潮流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要求。這將使紡織品抗菌整理劑日臻完善, 抗菌衛生整理技術也將日趨成熟。抗菌衛生整理是用抗菌劑處理織物 (包括天然纖維、化學纖維及其混紡織物) , 以使其獲得抗菌、防霉、防臭等功能;其目的不僅是為了防止織物被微生物沾污、損傷和穿著舒適, 更重要的是為了降低交叉感染, 防止傳播疾病, 保證人體的安全健康。
進入21世紀, 抗菌防臭和抑菌整理成為織物的四大功能性整理之一。抗菌衛生整理織物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55~1965年, 這是抗菌織物發展的孕育時期, 當時, 很多人認識到織物抗菌的可行性和使用價值, 積極參與研究開發工作。1965~1975年為抗菌織物發展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前期主要是追求抗菌效果, 當時, 抗菌劑主要成分是有機汞、有機錫、有機銅、有機鋅以及一些含硫化合物, 這些藥物用量少, 效果顯著。20世紀后半期, 即第二階段后半期, 抗菌劑的安全性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發現部分有機金屬化合物對人體的細胞和組織有毒害作用, 會引起皮膚斑疹和炎癥。美國環保局 (EAP) 和食品醫藥局 (FDA) 開始實施抗菌劑的安全性檢驗。日本于1973年制定了關于家庭用品中有害物質的規定, 并實施醫藥品安全性檢驗, 停止使用有機汞等有害物質。在這一階段內, 主要發展方向是解決抗菌性和安全性的矛盾, 加緊開發安全型抗菌劑。1973年, 美國道康寧公司 (Dow Corning Company) 宣布成功開發高效安全型有機硅季銨鹽型抗菌劑, 商品名為DC-5700。這種抗菌劑開發耗資1.9億美元, 歷時25年, 使抗菌與安全同時得到社會的認可。1975年, 該抗菌劑得到美國環境保護局和食品醫藥局的批準, 開始投放市場。從此, 抗菌整理走上穩定發展的道路。
90年代以來, 抗菌衛生整理進入第三階段, 出現了抗菌阻燃、抗菌防污、抗靜電、抗菌拒水拒油等多功能產品, 以及抗菌漂白一浴法、抗菌染色一浴法等新工藝。抗菌衛生整理產品在美國、日本等國分別實現了工業化生產, 大量產品投放市場。國外已開發出許多系列的紡織品抗菌防霉劑, 應用比較成熟的抗菌防臭整理劑主要有:無機化合物、與纖維配位的絡合金屬、季銨鹽、胍類、酚類、脂肪酸及脂肪酸鹽、有機銅化合物、脫乙酞基甲殼質和含氮雜環化合物等。
國內外織物抗菌衛生整理技術已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抗菌整理棉織物的抗菌性、耐久性明顯好于抗菌合成纖維。多功能產品和新工藝的相繼出現表明抗菌整理紡織品的新時代即將來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對衣料及家用制品的衛生要求也越來越高, 抗菌紡織品要求的不斷提高對提高我國衛生保健水平和降低公共環境交叉感染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因此, 研究安全高效的抗菌劑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