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乙腦病毒的傳播媒介主要為三帶喙庫蚊。蚊感染病毒后,中腸細胞為最初復制部位,經病毒血癥侵犯唾液腺和神經組織,并再次復制,終身帶毒并可經卵傳代,成為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在熱帶和亞熱帶,蚊終年存在,蚊和動物宿主之間構成病毒持久循環。在溫帶,鳥類是自然界中的重要貯存宿主。病毒每年或通過候鳥的遷棲而傳入,或病毒在流行區存活過冬。有關病毒越冬的方式可為:
①越冬蚊再感染鳥類,建立新的鳥—蚊—鳥循環;
②病毒可在鳥、哺乳動物、節肢動物體潛伏越冬。實驗表明,自然界中蚊與蝙蝠息息相關,蚊將乙腦病毒傳給蝙蝠,受染蝙蝠在10℃,不產生病毒血癥,可持續存在達3個月之外,當蝙蝠返回室溫環境3天后,出現病毒血癥,構成蚊—蝙蝠—蚊的循環;
③冷血脊椎動物為冬季貯存宿主(如蛇、蛙、蜥蜴等),可分離出病毒。家畜和家禽在流行季節感染乙腦病毒,一般為隱性感染,但病毒在其體內可增殖,侵入血流,引起短暫的病毒血癥,成為乙腦病毒的暫時貯存宿主,經蚊叮咬反復傳播,成為人類的傳染源。特別是當年生仔豬最為重要,對乙腦病毒易感,構成豬—蚊—豬的傳播環節,故在人群流行前檢查豬的病毒血癥和蚊帶毒率,可預測當年人群的流行程度,并通過豬的免疫預防,可控制本病在豬及人群中的流行。
當帶毒雌蚊叮咬人時,病毒隨蚊蟲唾液傳入人體皮下。先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及局部淋巴結等處的細胞中增殖,隨后有少量病毒進入血流成為短暫的第一次病毒血癥,此時病毒隨血循環散布到肝、脾等處的細胞中繼續增殖,一般不出現明顯癥狀或只發生輕微的前驅癥狀。約經4~7日潛伏期后,在體內增殖的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成為第二次病毒血癥,引起發熱、寒戰及全身不適等癥狀,若不再繼續發展者,即成為頓挫感染,數日后可自愈;但少數患者(0.1%)體內的病毒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增殖,引起腦膜及腦組織發炎,造成神經元細胞變性壞死、毛細血管栓塞、淋巴細胞浸潤,甚至出現局灶性壞死和腦組織軟化。臨床上表現為高燒、意識障礙、抽搐、顱內壓升高以及腦膜刺激癥。重癥患者可能死于呼吸循環衰竭,部分患者病后遺留失語、強直性痙攣、精神失常等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