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院士樊嘉等專家看來,中國肝癌發病率持續上升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早篩早診是肝癌的關鍵防線,及時發現盡早治療可根治肝癌,建議高危人群6個月進行一次篩查。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在7月26日由上海市徐匯區衛健委指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牽頭的綠絲帶——肝癌啟航全程管理計劃科普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等專家強調了早篩早診、社區篩查等措施對肝癌防治的重要性。
早診早治可治愈肝癌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是肝癌大國,每年肝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50%。2022年肝癌新發患者為36.77萬例,居所有惡性腫瘤第4位,死亡人數31.65萬,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
樊嘉說,中國超八成的肝癌與乙型肝炎有關,還有少部分丙型肝炎,甲肝、戊肝、丁肝等相對較少。肝炎往往比較隱蔽,早期癥狀包括乏力、黃疸、食欲明顯降低,嚴重時可能出現面色灰黑、腹水,以及蜘蛛痣、臍周出現蛇一樣的靜脈曲張等等。
在檢查方面,樊嘉表示,常規體檢通過抽血檢測肝炎病毒、乙肝病毒的DNA拷貝數,B超檢測則能看出肝臟有沒有硬化、水腫、腹水等。同時,一些腫瘤指標檢測很重要,比較常用的指標為甲胎蛋白。近幾年,還涌現出了一些新的肝癌篩查方式,如miRNA微小核糖核酸。
樊嘉直言,這些檢查手段可用于肝硬化和肝癌早期檢測,往往能提前半年到一年半作出預警。如果檢測結果持續陽性,就要注意會不會發生干細胞的變化,一些變化就是癌變。
在治療上,通過持續監測甲胎蛋白,進行CT、核磁共振等檢查,樊嘉說醫生能夠在患者腫瘤小于1厘米的時候及時發現并處理掉。處理方式既有手術去除、射頻,也有一些介入治療以及系統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等,這些方式都可以控制或者徹底地根治早期肝癌。
樊嘉強調,早期發現、早診早治,完全可以達到根治或者治愈肝癌的目的,這對保障人民群眾健康、預防肝癌對健康的危害,提高生活質量,非常重要。
建議高危人群6個月篩查一次
目前,中國肝癌發病率、死亡率高,與早期診斷率低關系密切。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常務副院長、肝外科主任周儉表示,就上海地區來看,肝癌的發病率位列前十,死亡率排名第四,帶來了嚴重健康威脅。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肝癌的起病隱匿,加之人們對定期篩查的重視不夠,早期診斷率低。
周儉說,70%-80%肝癌患者確診時已導致局部晚期或發生遠處轉移,這部分患者治療棘手、生存期短、生活質量差,五年生存率僅為12.1%。因此,如何有效降低中國肝癌疾病負擔,仍是我國公共衛生和慢性病防控、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危人群的早期篩查非常關鍵。中國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過度飲酒、肝脂肪變性或代謝功能障礙相關性肝病、飲食中黃曲霉毒素B1的暴露、其他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年齡大于40歲的男性。
專家建議,肝癌高危人群應至少每隔6個月通過甲胎蛋白檢查、肝臟超聲檢查進行1次篩查。除了提升高危人群主動定期篩查的意識外,也需要醫療機構健全篩查服務管理體系,做好長期監測隨訪。
2023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3個部門聯合制定公布《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要推廣癌癥早診早治,強化篩查長效機制。2024年5月,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共同制定《健康上海行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啟動了針對包括肝癌在內的多種常見癌癥的綜合風險評估和篩查管理工作。
在上海,肝癌篩查的關口已逐步覆蓋到社區。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唐兢表示,該街道轄區人口7萬多,結合社區和醫院的工作,可盡可能有效擴大篩查診療的范圍,并通過對高危人群的篩查與上級醫院中山醫院建立綠色轉診通道,這樣便提升了篩查的便利性和效率,為早期發現和治療肝癌提供基礎。
(原標題:樊嘉院士:中國超八成肝癌與乙肝有關,建議高危人群半年篩查一次)
3月17日至19日,華南地區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度學習交流活動在深圳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吳朝暉,深圳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代金濤和3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出席了此次活動。活動由深圳中國科學院院士......
肝細胞癌是全球范圍內預后較差的惡性腫瘤之一,治療后易復發,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18%左右。晚期肝癌的治療尤為棘手,盡管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多輪治療后的耐藥問題突出,導致許多患者面臨治療......
據溫州肯恩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3月14日上午,溫州肯恩大學召開2025年春季學期全體行政員工大會。校黨委書記、理事長王北鉸主持會議,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包剛部署2025年學校重點工作。校領導班子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成研究組與合作者開發出全新的“肝癌免疫預警系統”——TIMES評分系統。TIMES評分系統如同腫瘤免疫的“天氣預報”,可以提前判斷肝癌是否會復發,為醫生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決策。腫瘤宛若......
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喬紅院士在央視新聞節目中表示,我國機器人技術已經得到飛躍式的發展,和國際的先進水平距離顯著減少,近三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載量達到全球的二分之一以上。我......
斯坦福大學納米材料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崔屹教授的研究成果全球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根據scholarGPS的統計,崔屹教授的論文《ImprovingcyclabilityofLimetalbatte......
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杰出學者王中林院士,在過去五年中被公認為該領域的頭號學者。根據近日scholarGPS發布的榜單,王中林院士在材料與工程學科等多學科下的排名,近五年榜單終生榜單里均名列前茅。排名類......
2月19日,西安工程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學終身名譽校長姚穆同志于2025年2月19日8時22分在陜西西安因病逝世,享年95歲。訃告原文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
據武漢發布消息,2月6日上午,在武漢市“新春第一會”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獲得800萬元獎勵,并受聘為武漢科技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去年6月24日,2023年度......
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研究團隊通過對全球肝癌流行病學進行系統分析,發現肝癌的致病因素正在發生重要轉變,其中代謝性風險因素的威脅日益突出。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于《癌癥生物學與醫學》。研究者利用全球疾病負擔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