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6-09 08:39 原文鏈接: 次生植物物質的意義

    表面上看,植物不能移動,不會主動反擊,生活周期長,在與昆蟲的相互關系中處于不利地位,而昆蟲體型微小,生活周期短,繁殖率高,可較快適應變化的環境,而且昆蟲具翅,可從很遠的地方遷移和找到食物資源。然而,植物卻依然郁郁蔥蔥,覆蓋了大部分的陸地表面。顯然,植物具有有效的物理、化學和發育上的抗性機制。其中的化學抗性機制主要依賴于植物的次生物質:對植物次生物質的了解是研究昆蟲與植物關系的一把鑰匙。

    雖然Julus Von Liebig在1858年就指出了植物次生物質在植物抗性中的作用,但一些植物學家卻堅持認為植物次生物質只是植物代謝的廢物;直到20世紀后半葉,人們才統一了認識,逐漸認識到了植物次生物質的意義(Mothes 1995)。Fraenkel(1959)則進一步強調了植物次生物質在防御昆蟲和其他天敵中的作用。在抵御病蟲的侵害中,植物的次生物質比任何其他單一的自然因素都更重要和有效。不僅如此,植物次生物質在抵御外界不利理化環境中也有著重要意義。

    一般人們會認為,植物內不同部位間及植物間的化學組成都是相似的(即同質的homogeneous)。其實,植物的化學組成在空間上和時間上都是各不相同的,即是異質的(heterogeneous)。植物世界具有的這種在化學組成上和結構上的異質性,形成了對付昆蟲為害的巨大抗性屏障。這里的抗性(resistance)是指植物具有的避免或減少植食者損害的特性。抗性和防御(defence)不是同義詞,因為“防御”意味著進化的目的性,而“抗性”則較中性,因而多數人傾向于使用“抗性”這個詞。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