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空局“碎片清理”(RemoveDebris)項目試驗取得成功,衛星發射“魚叉”成功捕獲目標。該技術為太空垃圾清理提供了新途徑,但其潛在軍事價值也讓人“毛骨悚然”。
空客公司發布的試驗視頻顯示,模擬太空垃圾的鋁片掛在由衛星伸出的碳纖維吊桿上,衛星瞄準發射一枚鋼筆大小的“魚叉”,“魚叉”成功穿透鋁板并將其拖回衛星。空客公司負責試驗的高級工程師阿拉斯泰爾·韋曼表示,“魚叉”以每秒20米的速度擊中目標,尖端穿透鋁板后,彈簧結構上的倒鉤將鋁板牢牢固定。
“碎片清理”項目旨在探索多種太空垃圾捕獲、清理技術,衛星平臺由英國薩瑞大學主導并提供,鈦合金“魚叉”等捕獲設備則由空客公司英國分部設計制造,法國阿麗亞娜集團和瑞士微電子公司也參與其中,歐空局為該項目的幕后“金主”,出資1870萬美元。
2018年4月2日,試驗衛星搭乘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獵鷹”火箭進入國際空間站;6月22日,試驗衛星由國際空間站釋放入軌;9月16日,“碎片清理”項目成功完成首次“漁網”捕獲試驗,衛星首先釋放一顆小型“立方星”,再從6米外發射攔截網將其捕獲,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空間垃圾主動清理技術在軌試驗。
按照計劃,2019年3月試驗衛星將展開減速“風帆”,試驗衛星的加速離軌技術。“風帆”將顯著提升衛星所受的稀薄大氣阻力,加速衛星軌道衰減,預計在不到10周時間就會進入大氣層燒毀。
“碎片清理”項目為人類清理太空垃圾、提高太空任務安全提供了有效途徑。但這種看似“人畜無害”的“垃圾清理技術”卻潛藏著駭人的軍事價值。“魚叉”和“漁網”既可充當太空清潔工,也能成為“超級武器”破壞對手衛星。隨著這些技術逐漸趨向成熟,太空武器的“潘多拉魔盒”或將最終打開。
1月16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宣布,其研發的太空太陽能衛星(SSPD-1)已成功在軌運行一年,并完成了3項實驗測試。研究人員認為,衛星搭載的這3個重達110磅的原型器件是成功的,相信這一結果“將有助于規......
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7月20日21時40分,經過約8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支持下,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
尼日利亞青年普羅斯珀·丹尼亞的獲獎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亞供圖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當地青少年通過網絡視頻與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進行“天宮對話”活動。新華社記者郭駿......
“3、2、1,點火!”話音剛落,一道火光緩緩上升,劃破漆黑長夜。這是在5月10日晚21時23分,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的情形。看著天邊的火光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
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內的國際團隊,首次對日本“隼鳥2”號飛船采集到的小行星“龍宮”表面的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樣本擁有豐富的有機分子。最新發現表明,來自太空的有機物質儲藏了地球生命所......
當航天員在剛剛建造完成的中國空間站內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飲用著循環水、吃著口味豐富的飯菜、忙碌而有序地工作、在獨立的小空間里安心入睡……有一群人,正在時刻關注著航天員在天上的一舉一動。他們,是離航天員最......
星河浩蕩,逐夢九天。乘著夢想的翅膀,2022年的中國,用一次次壯美的騰飛和不懈的探索,在遙遠而神秘的太空中,不斷留下創新的印跡。從神十三與天和核心艙的首次徑向交會對接,到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建成......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0日5時42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由此,“神十五”與“神十四”在太空中首次實現“同框”。按任務計劃,費俊龍、......
神舟十五號飛船發射成功,首次實現空間站6個型號艙段組合體結構和6名航天員在軌駐留的“太空會師”。11月29日,搭載著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入軌約6.5小時后,飛船......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員表示,到2030年,人類有望在月球上生活和工作。外媒評價稱,人類重返月球的腳步越來越近,載人登月也備受關注。除了載人登月所需的關鍵技術,宇航員的健康和安全仍然是重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