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8-07 11:54 原文鏈接: 歐陽志云:加強我國生態系統保護的對策和建議

      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圍繞建設美麗中國、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要求,筆者從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科學開展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提出建議。

      落實生態保護新理念,完善國家生態保護策略

      落實“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新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實行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根據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編制國家與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區域發展戰略、產業布局與城市規劃,形成與生態承載力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充分利用城鎮化和工業化帶來的人口轉移機遇,調整城市戶籍管理政策、農村土地流轉政策、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政策和生態保護資金分配政策等,降低農牧區人口對生態系統的經濟依賴性,引導人口向城鎮集聚,促進生態保護與恢復。

      改革現有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建立生態保護制度體系

      梳理生態系統綜合管理理念,改革和理順生態環境管理機制,改變目前按類型分要素交錯重疊管理體制,強化對生態系統的綜合保護與管理,加強國家生態保護監管職能,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機制。

      建立國土空間開發生態保護制度,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建立生態資產與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機制,把生態資產、生態損害和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形成體現生態保護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建立國家統一的生態補償機制,統籌補償資金,明確補償范圍、補償標準和受補償主體的責任。健全生態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生態系統損害賠償制度。積極開展生態產品與服務的交易試點,推動生態服務功能提供者與受益者的互惠合作,以及生態保護的市場化機制。

      明確生態用地類型,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

      為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國家應盡早明確“生態用地”類型,且其面積應占陸地國土總面積的55%以上,并將全國極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區域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區,面積應占陸地國土總面積35%以上。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將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具體落實到土地利用規劃上,并以生態保護紅線為基礎建立統一的生態補償機制。國務院應盡快制定并頒布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明確與規范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程序、管理措施、考核機制及相關配套政策。

      堅持保護優先,完善相關政策,促進自然恢復

      生態保護與管理要以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高生態系統提供產品和服務能力為目標,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科學規范生態建設與生態恢復,對人工造林、種草等生態建設工程要進行科學論證和限制,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在重要的生態功能區采用“退人工用材林和經濟林還生態林”的做法。完善生態建設相關政策,提高封山育林、草地封育的經濟補貼標準,促進自然恢復。

      統籌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推進區域生態保護與恢復

      以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與生態安全屏障區為重點,以增強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為目標,編制統一的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統籌區域重大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改變目前生態保護與恢復項目多頭管理的局面。

      發揮中央與地方的兩個積極性,促進生態功能受益方和提供方的合作,促進生態保護與建設資金的多元化,推進中東部地區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加強我國東南部和南水北調中線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生態恢復。

      在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區應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以教育移民帶動生態移民,減少重點生態保護地區的人口壓力,降低當地農牧民對生態系統的利用和經濟依賴性。

      增強城鎮和城市群生態功能,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在國家城鎮化戰略中,強化城鎮生態安全意識和要求,嚴格控制城鎮規模無序擴張,提高城鎮化過程中土地與資源利用的效率,預防城鎮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避免走“先破壞、后修復”的道路,促進我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在城市群發展規劃中,要體現生態優先原則,優先確定生態用地、再規劃城市建設用地。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多個環節加強城市生態保護與建設,根據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確定城市發展規模、發展方向和空間結構。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增加生態規劃專項,推動生態建設和生態社區建設,建立節約資源、利用可再生資源和循環利用資源的機制和政策。

      推進流域綜合管理,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針對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安全形勢嚴峻的局面,綜合協調流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產業布局、城鎮化格局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關系,推進流域綜合生態管理。盡快啟動長江、黃河和海河等重點流域生態安全對策研究,重點開展流域生態調查、生態風險評估、生態保護與建設等工作,制定流域生態環境修復與綜合治理規劃,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增強科技支撐,建立生態調查評估長效機制

      加大國家生態保護與恢復方面的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水平。構建國家生態系統調查評估體系,形成“天地一體化”國家生態環境調查評估網絡,每五年開展一次全國生態狀況和變化調查評估工作,為國家制定規劃和政府考核提供基礎數據。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