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8-06 09:48 原文鏈接: 歐陽竹:30年致力于把“荒原”變“沃野”

      詩人西川說,荒涼窮盡了“荒涼”這個詞。

      中科院禹城試驗站站長歐陽竹第一眼見到禹城鹽堿地時就是這種感覺:“不能更荒涼”了。

      1983年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的歐陽竹,當時在工作上并沒有太多的選擇余地:“臨畢業時認為最理想的工作是能留在廣州某個政府部門或科研單位”。然而,事與愿違,身為廣東人的歐陽竹被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禹城試驗站工作。

      當時的禹城,有30多萬畝低洼、易澇、鹽漬化嚴重的洼地,學術界稱之為“河間淺平洼地”,這種土地類型在黃淮海平原具有代表性,遍地都是“地檁子、沙包子、堿窩子”。

      巨大的心理落差讓歐陽竹用了將近3年時間調整自己。終于,歐陽竹把禹城當成自己的家,吃住在農村,白天在田野工作,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試驗數據。

      與歐陽竹共事多年的中國科學院禹城綜合試驗站高級工程師王吉順說:“過去試驗站設備條件非常簡陋,住在荒郊野外,只能靠收音機獲取外界的信息。”

      歐陽竹對鹽堿地治理的興趣始自對“井灌井排旱澇堿綜合治理試驗區”工作的參與。這個項目由國家科委主導,當時的國家科委副主任范長江帶領國家科委和中科院所屬地理、地質等研究所的120多名科研人員,為解決黃淮海平原旱澇堿問題,來禹城調研。“頂級專家們的戰略思想讓我開闊眼界,受益匪淺”,歐陽竹說。

      在禹城的前10年,歐陽竹的工作基本就是鹽堿地改造,原來30多萬畝的鹽堿地現在還剩不到5萬畝的零星地塊。從2007年開始,歐陽竹和他的團隊開始在改良過的鹽堿地上搞現代農業。

      “我們提出的資源節約型現代農業就是使用節水、節能、節藥、節肥的新式農業耕作方式,且覆蓋有農業信息服務網,簡稱‘四節一網’。”歐陽竹說。

      針對以前大水漫灌的問題,歐陽竹團隊與地方水利部門合作,通過末級渠系改造、墑情監測、按方收費以及在農村成立用水者協會等方法,使農業灌溉用水節約30%以上;通過推廣小麥、玉米免耕播種和合作化統一作業,節約能源50%;通過在農田周邊搭配種植楊樹、紫穗槐、苜蓿等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以及引進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技術,減少病蟲害發生,正常年份可以完全不施農藥;通過推廣控釋肥、緩釋肥、長效肥等新型肥料,優化施肥技術,節肥15%以上。

      “四節一網”模式的現代農業目前已經推廣10余萬畝,而節水、節肥等單項技術推廣面積更遠遠大于這一數字。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讓昔日的鹽堿荒灘變成了豐饒秀麗的沃野。自2008年起,禹城市連續7年實現了平均畝產過1000公斤,成為“噸糧市”。

      如今,中科院禹城試驗站又開始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項目。歐陽竹和他的團隊的任務是,在山東項目區改造20萬畝濱海鹽堿荒地,改良100萬畝中輕度鹽堿地棉田改種糧食;推行1300萬畝的糧食增產計劃,到2020年,實現糧食增產30億斤。

      記者采訪時,歐陽竹一身戶外運動裝扮,兩鬢已生白發,長期艱苦的野外科技工作使他的皮膚有些黝黑。先后獲得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重大科技獎項的他依然樸實謙遜。30年的田野守望,其中的艱辛非常人能夠想象,歐陽竹坦承期間有過動搖,是老科學家的鼓勵讓他堅持下來,“只要你認為方向是對的,堅持下去,終會得到認可。”他說。

    相關文章

    首屆“旱地農業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10月24~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共同主辦的首屆“旱地農業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農業農村部科技......

    中國科學家用新技術提高鹽堿地生產力

    眼下,正值中國產糧大省黑龍江的豐收時間。不僅沃野黑土豐收在望,而且農業科學家正用一種新技術提高著鹽堿地的生產力,也找到了鹽堿地里的“豐收密碼”。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由農業科研機構、高校專家組成......

    科學家用粉煤灰成功改良鹽堿地

    9月19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工程所)牽頭的“粉煤灰基土壤調理劑鹽堿地改良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順利通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評價委員會一致認為,項目技術成果處于國......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9月19日,中國土壤學會鹽堿土專業委員會2023年度學術年會暨“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推動鹽堿地特色農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河北滄州開幕,會議圍繞鹽堿地特色農業發展、鹽堿地綜合利用與全球變化、鹽堿地特色產業......

    中國農業科學院資劃所專家談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指出,要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加強現有鹽堿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鹽堿化趨勢,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多年來,我國鹽堿地治理改造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下......

    美國科學院公布:未來農業發展的五大方向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聯合發布了題為ScienceBreakthroughstoAdvanceFoodandAgriculturalResearchby2030的研究報告,描述了美國科學家眼中......

    基因編輯要放開了?農業部發布重磅消息

    4月28日,從農業部官網獲悉,中國第一個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落地,有效期為5年。同日,農業部發布《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評審細則》,該細則的發布將極大的加速基因組編輯育種的落地,具體如下:此外,農業農村部......

    聚焦四類科技問題推動科技援疆

    為推動新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引領帶動全國農業科技力量,在著力解決水資源短缺、防控外來生物入侵、提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強化綠色發展技術供給等四方面加快科技創新。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

    湖南益陽稻田見聞:農人閑智慧機械插秧忙

    片的稻田中,農人手拿成捆的秧苗,躬著身子將秧苗整齊有序地插入水田……春耕正當時,這樣的場景在稻田里隨處可見。但在湖南益陽的稻田里,《中國科學報》記者看到一番新景象。啟動、前進、升降、插秧、轉彎……4月......

    作物耐堿“密碼”被找到,鹽堿地有救了!

    “這是全球10億公頃鹽堿地的福音”“這項研究為未來培育耐鹽堿植物,打開了一扇大門”“鹽堿地有救了”……在中國科學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們對3月24日發表于《科學》和《國家科學評論》上的作物耐堿研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