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人家都做過了,中國也不得不做,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比別人做的好。但總有一兩樣沒人沒干過的事,中國一定要干。”
1月13日,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在國家天文臺做2021年度新年報告,題目為《承前啟后的嫦娥五號》。“不走老路”的探月精神,不僅體現在嫦娥五號上,也是“嫦娥”姐妹們一以貫之的主線。
登月本身是條老路。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拉開空間時代的帷幕,次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就開始爭相探測月球。
歐陽自遠介紹到,1958年至1976年被稱為人類第一次探月高潮,18年間發射了83個探測器,成功率約為50%。其中,美國實現了6次載人登月,而蘇聯則因火箭屢屢失敗,只實現了3次無人采樣。
最終,美國帶回了381.7斤月球樣本,而蘇聯只帶回了326克。自1976年往后,再也沒有人類登上過月球。美國雖然獨攬空間霸權,但也將注意力轉向了空間站、應用衛星、火星等方向。
隨著人們發現月球還有許多重大問題懸而未決,第二次探月高潮已經來臨。初來乍到的嫦娥姐妹們,如何避免完全重復美國近半個世紀前的老路,走出自己的風采?
歐陽自遠為此在演講中揭秘了嫦娥姐妹們的“個性”。
嫦娥一號
2007年發射的嫦娥一號是嫦娥系列的先鋒,負責的是“繞、落、回”三步走中的“繞”。歐陽自遠透露,因為第一次發射沒有把握,生怕嫦娥一號無法沖向月球,團隊借鑒了鏈球運動的思路,讓嫦娥一號繞著地球轉了三圈加速,足足花了13天19個小時才抵達月球,最后在200公里高的軌道上被月球捕獲。
也因為沒有經驗,嫦娥一號的燃料沒有帶夠,最終選擇主動殉身月球。
雖然嫦娥一號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中國深空探測的工程體系和基礎設施,培養年輕人才隊伍,為后續的長遠計劃做準備,但她在科學上依然做了一些前無古人的事情,比如測算出了月壤中氦-3的資源量。
歐陽自遠介紹道,氦-3是氦的一種同位素,有望和氫的同位素氘反應作為核聚變原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儲備資源。
原來,太陽風粒子中有豐富的氦-3元素,但因為地球磁場的保護,太陽風粒子一般無法進入地球,而對太陽風大開方便之門的月壤卻吸附了大量氦-3。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加里莫夫曾告訴歐陽自遠,采用氘與氦-3核聚變發電,中國每年只需要10噸左右氦-3,即可滿足全部能源需求。經嫦娥一號估算,月壤中大概有110萬噸氦-3資源,能保證中國1萬年以上的能源需求。
嫦娥二號
有了前車之鑒,嫦娥一號的備用星嫦娥二號就要輕車熟路得多,2010年發射,只用了5天就直奔月球,抵達100萬公里高度軌道。她繪制出了史上精度最高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辨率達到7米。
面對半年就完成了月球攝影任務的嫦娥二號,科學家們決定給她增加新任務,讓她盯著太陽活動爆發,積累了珍貴的科學數據。235天之后,嫦娥二號可能有些厭倦這份活了,又繼續接了新單:去迎接一顆名為圖塔蒂斯的小行星。計劃交會距離是1公里以內,最終以870米碰面,可謂一腳精準剎車。
嫦娥三號
“繞”完了,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是“落”。落月前100米高度時扣人心弦的三次懸停,是她最彰顯個性的時刻。月面狀況復雜,為了不翻車,科學家們把著陸點的最終選擇權交給了她自己。
107米!嫦娥三號懸停約3秒,期間沿緯度方向最大擺動約18米,在經度方向最大擺動約12米;100!嫦娥三號懸停約2秒,期間沿緯度方向最大擺動約15米,在經度方向最大擺動約12米;97!嫦娥三號三度懸停,期間沿緯度方向最大擺動約21米,在經度方向最大擺動約15米。
最終,嫦娥三號看準地點安全軟著陸,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同樣一項本領,自然后來也教會了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
嫦娥四號
嫦娥四號的目的地本身就足夠新穎。由于月球自轉和公轉周期的緣故,月球始終有一面背對著地球,稱為月背。2019年1月3日,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穩穩降落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
因為月背與地球之間的通信會被月球本身阻擋,嫦娥四號在地月L2點還安排了小伙伴“鵲橋”中繼星,作為和地球傳話的信使。
為什么選馮·卡門撞擊坑?因為這里足夠古老,可能藏著月球嬰兒期的日記。歐陽自遠介紹道,月球年齡大約有45億年,但目前所有的地質活動證據都指向近40億年,最前面的5億年就像中國的夏朝一樣缺乏確鑿考古證據。
大約形成于36億年前的馮·卡門撞擊坑可能剝開了月表物質,暴露出月球最早期的秘密。
嫦娥五號
如果說嫦娥四號的主要目標是“考古”,那么嫦娥五號的愛好是“追新”。歐陽自遠認為,這一新一舊,就是月球演化史中最重要的兩大謎團。
過去一般認為月球火山活動在35億年前就開始由于月球的冷卻而慢慢減弱,最終在月幔凝固后消失。2020年,嫦娥五號降臨此前美、蘇未曾涉足的風暴洋地區,據科學家推測,這里的火山噴發歷史可能只有13億年。
因此,嫦娥五號帶回的2千克月壤中,可能就包含最年輕的月球玄武巖,改寫人類對月球演化的認知。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5月8日10時12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嫦娥六號探測器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順利進入環月軌道飛行。嫦娥六號近月制動(國家航天局供圖)近月制動是嫦娥六號探測器......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5月3日17時27分,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之后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六號探測器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10月1日,第74屆國際宇航大會(IAC)在阿塞拜疆巴庫開幕,國際宇航科學院主席舒馬赫等科學家為中國嫦娥五號團隊頒發了“勞倫斯團隊獎”。嫦娥五號總設計師胡浩等作為團隊代表出席頒獎儀式,并宣布嫦娥五號月......
俄羅斯時隔47年后再次發射月球探測器,任務前半段基本順利,但在落月的最后一次軌道調整出現問題,最終撞月墜毀,只差臨門一腳。8月20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發布消息稱,“月球-25”號探測器目前已失聯......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給航天工作者回信、致電,同正在太空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天地通話”……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全年......
月球究竟有沒有儲水層?如果有,在哪里?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為揭開這一謎題帶來驚喜。3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刊發的一篇文章稱,中英學者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中,測量到撞擊玻璃珠中的水,發現玻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容易近日在北京表示,未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執行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發射任務,甚至更長遠的火星取樣返回和行星探測任務。據悉,作為中國現役運載能......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是人類開啟“星際時代”的第一站。今年,中國將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規劃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嫦娥六號將從月球背面采集更多樣品......
太空風險企業ispace計劃于11月30日發射探月計劃“HAKUTO-R”的月球著陸器。如果任務成功,它將成為首個由私人公司資助打造并登陸月球的航天器。此前,以色列非營利性太空組織SpaceIL曾于2......
9月19日,2022全國科技活動周輪值主場活動“科學向未來”——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為慶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30周年,活動聚焦“大航天”。當晚,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總設計師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