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11-29 07:46 原文鏈接: 歐陽自遠院士:深空探測應明確科學目標


    歐陽自遠 張巧玲攝
    ■本報記者 張巧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馬興瑞日前表示,明年下半年我國將實施“嫦娥三號”發射和落月任務。此消息一出,有關中國深空探測問題立即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目前,各項工作都在有序進行,能夠確保‘嫦娥三號’明年下半年發射。”中國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國‘嫦娥三號’將首次開展著陸器和月球車的聯合探測。”

      歐陽自遠表示,下一步的深空探測主要是開展月球、火星、金星、小行星、木衛及太陽和太陽系空間的探測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是開展月球與火星探測。

      人類開展火星探測,一是希望證實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二是對火星本體進行研究,從磁層、大氣層、火星環境、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化學成分、礦物組成、內部結構和演化歷史等方面與地球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行星與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

      在各國開展的火星探測任務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美國開展的一系列火星探測計劃。“他們的火星探測計劃最為系統,目標明確且在不斷深入。”歐陽自遠說。

      1961年,美國開展火星軌道器探測;1975年8月和9月,美國首次發射火星軟著陸探測器“海盜1號”、“海盜2號”,之后又于2007年8月發射“鳳凰”號火星著陸探測器;自“火星探路者”號火星車探測器發射后,又相繼發射了“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車。這些發射任務使美國實現了對火星的飛越、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得了大量探測成果,并證實火星現在沒有任何生命活動的跡象。

      此后,火星大氣中微量水蒸氣和極微量甲烷氣體的發現,又燃起了火星存在生命活動的希望。但此時,火星大氣中甲烷氣體無法判別是有機成因還是無機成因,即是由生命活動釋放或由生物裂解成因還是無機的C、H合成成因。

      “探測火星上的甲烷從何而來成為美國新時期火星探測的重要目標之一。”歐陽自遠表示。

      然而,在深空探測活動中,對甲烷的成因進行判別并非易事,美國為此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2006年3月,《自然》雜志發表了一篇美國科學家的文章。該文詳細論述了如何判別甲烷是由生命活動還是非生命成因的C、H合成成因。

      “這說明美國已解決這一難題,并在此基礎上開始研制相應的科學探測儀器。”歐陽自遠表示。

      今年8月6日,美國“好奇”號火星車成功著陸火星,將開展1個火星年(約合兩個地球年)的探測任務,使命是尋找火星在遠古時代適合生存的環境。

      “這是比較‘謙虛’的說法。”歐陽自遠認為。

      據悉,“好奇”號共搭載了10類有效載荷,包括桅桿相機、火星降落成像儀、火星樣本分析儀、火星手持透鏡成像儀、化學與礦物學分析儀、化學攝像機、阿爾法粒子X射線分光計、中子反照率動態探測器、輻射評估探測器以及火星車環境監測站。

      歐陽自遠分析說,這十類科學儀器其實要實現三大科學使命。其中,被譽為“好奇”號“心臟”的火星樣本分析儀負責搜尋構成生命的要素——碳化合物(甲烷和二氧化碳)。

      “這正是‘好奇’號最受矚目的一部分,也是它的核心。”歐陽自遠認為。

      其他儀器有的用來探測火星一般科學數據,了解火星的現代環境與載人登陸火星的可行性;還有的用來探測火星土壤的礦物成分,主要了解火星的歷史環境。

      歐陽自遠介紹說,“好奇”號是人類有史以來設備最齊全的火星探測器,“火星是人類對太陽系探測的重點,美國對火星的探測活動系統而有步驟,且目標十分明確,值得其他國家借鑒和學習”。

      目前,我國也在計劃對火星等開展探測。《201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明確指出,我國將開展深空探測活動,以火星探測為切入點,統籌開展太陽、小行星、金星、木星系統等的探測。

      歐陽自遠建議,我國開展深空探測,首先要提出比較長遠的、富有前瞻性和創新意義的科學問題;其次,要具有大視域,選擇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突破;三是綜合考慮國家深空探測的技術能力及技術水平,將科學目標與其緊密結合,同時推動我國相關技術能力的提升。

    相關文章

    深空通信:讓“星際呼喚”成現實

    當地時間8月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網站上宣布,其與位于地球約200億公里的“旅行者2號”終于恢復了通信。此前,由于地面控制人員發出錯誤指令,“旅行者2號”指向地球天線的方向偏離原本位置......

    深空科學城概念性設計規劃發布

    4月24日上午,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發布了深空探測實驗室深空科學城概念性設計規劃。安徽省持續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聚焦深空探測、量子科技、核聚變......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發布

    4月24日,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本次發布的影像圖為彩色,包括按照制圖標準分別制作的火星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魯賓......

    探日衛星“夸父一號”向國內外試開放觀測數據

    新華社南京4月12日電(記者王玨玢)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我國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夸父一號”準實時觀測數據12日起向國內外試開放。此次數據試開放的范圍,包括自4月1日起的太陽硬X射線成......

    王興軍課題組攻克激光雷達抗干擾和高精度并行探測難題

    北京大學電子學院王興軍教授課題組-常林研究員課題組在兩年攻關的基礎上,研制出一種全新的硅基片上多通道混沌光源,提出了一種基于混沌光梳的并行激光雷達架構,攻克了激光雷達抗干擾和高精度并行探測這兩個世界性......

    中國測繪學會深空探測遙感測繪工作委員會成立

    據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官網消息,依托該院建設的中國測繪學會深空探測遙感測繪工作委員會,2月8日在北京舉行成立大會。中國測繪學會深空探測遙感測繪工作委員會主要職能任務包括: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成功開展地下結構探測試驗

    記者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為探索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在海洋地質調查、水下目標探測、城市地下空間探測等領域的應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基于國產分布式光纖聲波調制解調設備開展集成研發,自主形成分布式光纖聲......

    精確“觀云測雨”把天上云水資源“捅下來”

    2021年9月15日21時35分,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10分鐘后,一場大雨如期而至。據氣象部門預測,當晚有一次強降水過程。如果在國家領導人致辭、運動員入場、文藝演出或火炬點......

    未來月球探測任務的優選區域獲揭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團隊基于嫦娥三號和嫦娥五號任務提供的地面真值,對全月年輕火山活動進行了研究,重新解譯了它們的物質組成并校正了各火山單元的年齡。近日,相關成果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研究團隊提......

    2023:宇宙探索向更遠深空邁進

    2022年無疑是太空年,世人驚嘆于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的奇妙圖像,看到了銀河系的黑洞,也見證了中國天宮空間站主要配置組裝完成。展望2023年,科學家們將探索更加遙遠的深空,揭示更多宇宙的奧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