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4-27 16:10 原文鏈接: 母語影響樂感

    母語會影響你的樂感,即對旋律和節奏的感知。

    一項國際研究比較了使用54種不同語言的近50萬人的旋律和節奏能力,研究者發現說有音調語言的人能更好地辨別不同旋律的細微差異,而說無音調語言的人能更好地分辨節奏是否與音樂同步。相關研究4月26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

    研究者表示,這些優勢——有音調語言者的旋律感知和無音調語言者的節奏感知——能相當于從音樂課上學到能力的一半。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的認知科學家Courtney Hilton說:“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會使用一種或多種語言,這種經歷不僅會讓大腦傾聽這些語言的聲音,還可能影響人們對旋律和節奏等的感知。”

    雖然像英語這樣的非聲調語言可能會使用音高來改變情緒或表示問題,但提高或降低音高永遠不會改變單詞的意思。相比之下,像普通話這樣的聲調語言使用聲音模式來區分音節和詞語。“這個特性要求說話者和聽眾都對音高敏感,例如區分一個人是否在罵他。”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劉靜軒(音譯)說,他是一名母語為普通話的人,在杜克大學讀本科時開始研究這個項目。

    該團隊進行了一項基于網絡的公民科學實驗,以測試說有音調語言和無音調語言是否影響人們的音樂能力。他們從203個國家招募了近50萬名參與者,他們的母語是54種不同的語言,包括19種地理上分散的有音調語言,如緬甸語、旁遮普語(印度語族)和伊博語(尼日爾-剛果語系)。

    參與者被分配了3個不同的音樂任務,測試他們辨別旋律(這個旋律和其他的旋律一樣嗎)、節奏(鼓點是否與歌曲同步)和精細的音高感知(歌手是否跑調)的能力。根據參與者的表現,他們會接受難度越來越高的測試,在這些測試中,旋律的差異更細微,不匹配的節奏幾乎是拍子上的,跑調的聲音更接近于合拍。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發現,人們使用的語言類型會影響其旋律和節奏能力,但不會影響他們判斷別人唱歌是否合拍的能力。“在我們研究的19種有音調語言中,以這些語言為母語的人在辨別旋律方面平均優于無音調語言的人,同樣,前者在完成基于節拍的任務時都表現得比后者更差。”劉靜軒說。

    有音調語言者有輕微的節奏劣勢令人驚訝,但作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對不同聲學特征的關注的權衡。Hilton說:“可能是因為,有音調語言者對節奏的關注較少,對音高的關注更多,因為音高模式對其交流更重要。”

    關于有音調語言者在音樂性方面是否有優勢,之前已經被探討過,但之前的研究無法將語言影響與其他文化影響分開。“之前的研究大多只是將一種語言的使用者與另一種語言的使用者進行比較,通常是英語與普通話或廣東話。”Liu說,“說英語和說中文的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他們接觸的音樂多寡和在學校接受的相關培訓也有差別,所以如果你只是比較這兩個群體,很難排除這些文化因素的影響。”

    劉靜軒表示:“研究仍然發現,即使在不同的語言范圍內,以及在文化和背景上有很大差異的人身上,這種影響仍然存在。這確實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使用有音調語言的人在音樂處理方面的差異是由語言經驗驅動的,而不是文化差異。”

    論文通訊作者、奧克蘭大學和耶魯大學的認知科學家Samuel Mehr說:“音樂在不同的文化中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但這篇論文表明,這些共性可能是個體間和跨文化差異的基礎。”

    不過,說一種特定的語言并不能代替音樂課。Hilton說:“有音調語言者在能力上獲得的提升,大約是上音樂課的人的一半。另一方面。說無音調語言的人在節奏上更擅長,旋律和節奏都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不同的有音調語言和不同的無音調語言之間,音樂處理和能力是不同的,但作者說,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挖掘這些模式,以及了解這些差異背后的機制和發育途徑。

    論文共同作者、杜克大學心理學教授、神經科學家Elika Bergelson說:“要理解人類如何感知世界,一個巨大的挑戰是將音樂或語言等重大話題分解成音調、節拍或旋律等組成部分。第二個挑戰是對參與者進行足夠大的采樣,這些參與者的經歷足夠多樣化,從而能夠得出堅實的結論。這項工作在這兩個方向上都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關文章

    安光所新型組織血氧成像儀獲批醫療器械注冊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70.shtm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安光所)研究員劉......

    科學家揭示地球下地幔物質組成和溫度結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69.shtm......

    國家區塊鏈技術(海洋經濟)創新中心啟動建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68.shtm7月5日,國家區塊鏈技術(海洋經濟)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區塊鏈國創海洋經濟中心)正式啟......

    《先進纖維材料》躍居交叉材料學科前6%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67.shtm近日,科睿唯安發布《期刊引證報告》(JCR),期刊AdvancedFiberMate......

    “微笑”衛星全面進入正樣研制階段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66.shtm......

    研究揭示全球城市極端熱浪與老齡化暴露復合風險增長情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62.shtm......

    7月3日成地球最熱的一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61.shtm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與緬因大學匯編的數據顯示,2023年7月3日,地......

    我所利用operando技術揭示CO2加氫制甲醇催化機理

    原文地址:http://www.dicp.cas.cn/xwdt/kyjz/202307/t20230705_6806154.html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燦院士、馮兆池研究員團隊在CO2......

    習近平給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的留學生回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56.shtm......

    “天目湖流域水質目標管理平臺”通過驗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53.shtm......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