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批來自意大利羅馬Tor Vergata大學和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科學家報道,他們設計和合成了一種基于DNA分子的藥物遞送系統,這一分子管道系統比人類的頭發還要細20,000倍。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分子“彈弓”可以在與特定疾病標志物接觸的同時在人體的病變組織和細胞團中的精確位置遞送藥物。
該研究對應論文名為“Antibody-Powered Nucleic Acid Release Using a DNA-Based Nanomachine”,發表于最新上線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DNA分子彈弓只有幾毫米長,由人工合成的DNA長鏈結構組成,這種分子工學結構系統可以在裝載藥物之后有效地將藥物進行精準遞送,像彈弓的“橡皮筋”一樣將藥物彈射至藥靶。該DNA長鏈工學結構的兩端包含兩個錨定結構,其可以特異性地粘附到不同特定病原體(例如細菌和病毒)表面,釋放真對這些病原的靶抗體。當彈弓的錨定部分識別并結合目標抗體的兩臂結構時,DNA橡膠帶被拉伸并釋放負載藥物。
文章的主要作者,意大利羅馬Tor Vergata大學化學系副教授Francesco Ricci博士說:“這個DNA分子彈弓彈射系統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這一藥物遞送系統只能被識別DNA分子錨定的特異性抗體。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可以對這一遞送系統進行重編程,以針對性地響應各種特異性抗體并準確釋放藥物。由于不同疾病的生物標志物與對應抗體各不相同,所以這一新型的藥物遞送系統可能會成為臨床醫生手中非常具體的武器,得到作為實際的臨床應用并創造價值。”
蒙特利爾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AlexisVallée-Bélisle博士說:“這一藥物遞送系統的另一個強大功能是其功能的適應性,例如,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展示了這一藥物遞送系統真對三種不同抗原的有效特異性抗體觸發。同時,研究人員成功使用這一藥物移動系統完成了核酸藥物的靶向遞送。由于DNA結構的高度可編程性,具有遞送不同核算藥物的長鏈遞送系統則具備在臨床藥物應用方面更為廣泛的潛力。”
Ricci博士認為,類似的分子系統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普遍應用于將藥物的臨床遞送,以更好的形式實現藥物的精準遞送與精準醫療。“這一系統的臨床轉化將大大提高藥物的運作效率并降低多種藥物的毒副作用。”文章的作者補充說。
該項目的下一步是針對特定的疾病和藥物設計更為具體和個性化的藥物遞送通道,通過體外的細胞實驗和檢測技術對該系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出更好的評估。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在技術初步完善之后在小鼠和其他模型生物中對這一系統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據《科學》報道,一個美國制藥組織發布了一項提案,可能有助于結束數十年來美國東海岸的捕鱟放血行為,這種行為旨在獲取一種用于藥物安全性測試的蛋白。日前,一個幫助制定行業檢測標準的非政府組織——美國藥典(U......
藥物納米技術是一種利用納米尺度(尺寸在1到100納米之間)的材料和技術來設計、制備和傳遞藥物的方法。納米技術在藥物研發和制造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增多,因為它可以顯著改善藥物的性能,提高藥物療效,減少副作用......
藥物的制劑是指將活性藥物成分以及輔助成分按照一定比例和方法混合,制成具有一定藥效和適合給藥途徑的藥物制備形式。不同的給藥途徑和藥物特性需要不同的制劑形式,以確保藥物在體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下是一些常......
藥物的發酵技術是一種利用微生物(通常是細菌、真菌或酵母等)來生產藥物的方法。這種技術利用了微生物的生物合成能力,將合成過程放在微生物的代謝途徑中,從而生產出目標藥物。藥物的發酵技術在藥物工業中是一種重......
藥物的分離純化是從合成或天然來源中獲得的藥物混合物中,將目標化合物純化為高純度的過程。這是藥物研發和制造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驟,因為高純度的藥物確保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藥物的分離純化通常涉及以下一般步驟......
藥物的提取是從天然來源(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等)中分離出藥物的活性成分的過程。天然來源中含有許多化合物,而藥物的活性成分通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提取過程的目標是從復雜的混合物中分離出目標化合物,并......
雙特異性抗體,單克隆抗體(mAb),ADC,融合蛋白是高速發展的生物制劑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在過去十幾年中明顯改變了生物技術和生物制藥產業。新型蛋白生物藥是診斷和治療許多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心......
新興藥物靶蛋白的抑制劑發現具有挑戰性,特別是當靶結構或活性分子未知時。IBM研究院、牛津大學和DiamondLightSource公司的合作團隊,通過實驗驗證了深度生成框架的廣泛實用性,他們的框架在蛋......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本單位2023年06月采購意向公開如下:序號采購項目名稱采購需求概況落實政府......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維慎、副研究員班宇杰團隊與中山大學陳小明院士團隊合作,提出了“熱驅動分子守門員”分離新概念,表明了金屬-有機框架膜的氫氣/二氧化碳分離選擇性可由溫度動態、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