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11-15 09:36 原文鏈接: 氣候專家認為我國“南澇北旱”格局發生改變

    蓄水量增加了的北京密云水庫

    青海湖湖水面積連續多年不斷增大,氣象專家認為,周邊地區降水量偏多,使青海湖變大了。

    核心提示

      很多人感到,最近幾年我國華北地區干旱少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多雨的情況發生了改變,最新的氣候統計和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11月14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專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近幾年“南澇北旱”的降水分布型發生了變化,夏季多雨帶位置北移,持續近30年的“南澇北旱”格局初步顯現轉變趨勢。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近年來華北地區年降水量明顯增多,近10年中有8年比常年偏多;西北地區今年夏季降水也明顯增多,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25.7%,是1980年以來最多年。

      北京 今年降水量為近18年來最多,遠超近30年均值,2008年以后有向多雨方向轉變趨勢

      天津 今年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9%,近10年中有7年降水比常年偏多

      河北 今年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26%,近5年中有4年降水比常年偏多(截至11月5日數據)

    華北地區近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部分地區干旱化趨勢有轉折可能

      今年以來,截至11月5日,北京降水量738.9毫米,為近18年來最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常年(近30年)降水量的平均值(533.9毫米)。這是北京連續第二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北京市氣象局氣候中心主任郭文利表示,北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多雨期,80年代后進入持續少雨期,但2008年以后,有向多雨方向轉變的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研究員指出,這樣的變化不僅出現在北京,在整個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出現了相似的變化。

      宋連春說,從1951年以來年降水量的總體變化來看,華北地區降水量呈減少趨勢,速率為每10年減少14.5毫米。但近年來華北地區年降水量明顯增多,2003—2012年的10年中,僅有兩年降水量少于常年,其余8年均比常年偏多。

      今年1月1日至11月5日,華北區域平均降水量557毫米,比常年同期值偏多7.9%,已經超過了常年的全年降水量(525.3毫米)。

      氣象統計顯示,今年夏季,西北地區(甘肅、寧夏、青海、陜西、新疆)的降水也出現明顯增加,平均降水量150.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25.7%,是1980年以來最多年,也是1951年以來第四多年。

      作為國家防災減災領域“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宋連春表示,我國華北西部、西北東部等地,顯示出向降水偏多轉變的趨勢,北方的干旱化趨勢的確存在部分地區率先發生轉折的可能。

    我國東部夏季雨帶出現北移,南方地區降水有減少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在北方降水呈現增加趨勢的同時,南方地區的降水開始出現減少趨勢:

      2003年后,華南年降水量階段性減少,已經有5年出現降水顯著偏少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一般較常年同期偏少10%—20%;2003年后,除2010年外,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降水已經有8年比常年同期明顯偏少,一般較常年同期偏少1%—15%。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教授羅勇說,長江流域自1998年大水后就沒有發生全流域的水災。最近幾年,我國東部“南澇北旱”的降水分布型發生了變化,夏季多雨帶位置北移。從今年夏天的情況看,多雨帶主要在華北和東北南部。

      據宋連春介紹,我國華北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降水多寡變化存在一個顯著的準20年振蕩周期,也就是說,華北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降水存在此消彼長的周期性變化,降水格局大致20—30年轉換一次。

      專家說,這個周期性變化與東亞夏季風關系密切。研究表明,東亞夏季風強時,我國雨帶位置偏北;季風弱時,我國雨帶位置偏南。東亞夏季風減弱和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強度偏大的這種大氣環流年代際變化(年代和年代之間的比較,每10年是一個年代)背景,是造成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華北地區干旱少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多雨的主要原因。

      關于東亞夏季風在1977年以后減弱的原因,一系列研究將其歸因于赤道中東太平洋的年代際厄爾尼諾現象。它引起東亞夏季風減弱,造成水汽輸送大多只能到達長江流域,從而引起長江流域降水明顯增加,而華北地區降水明顯減少。

      宋連春表示,近期有研究指出,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東亞夏季風表現出恢復增強的特征;伴隨著東亞夏季風的增強,我國東部夏季雨帶出現北移。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認為,北京發生的“7·21”暴雨和東亞夏季風的增強關系很大。如果沒有季風從南向北輸送充沛水汽,北京不會有這么大、這么強的暴雨。

    氣候變化模擬顯示,東亞夏季風強度增強。我國華北夏季降水可能繼續增加

      未來華北降水可能繼續增加嗎?

      有研究表明,未來20年北太平洋濤動(是北半球大氣中一個顯著的、南北向蹺蹺板式的低頻振蕩)可能進入負位相(北太平洋濤動指數通常用代表夏威夷高壓區域與代表阿留申低壓區域的海平面氣壓差值來表示,負位相即指數為負值)時期。根據北太平洋濤動負位相對應華北降水增多進行推斷,華北降水在未來20年可能增加。

      另外,對氣候變化的模擬結果表明,在溫室效應的影響下,本世紀東亞夏季風強度將隨著大氣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濃度的持續增加而顯著增強。我國東部夏季雨帶可能隨之出現年代際北移,即華北夏季降水可能增加。但氣象專家也表示,溫度如果持續升高,可能會延緩或者阻止這種轉型。

      宋連春說,年代際尺度旱澇的預測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科學問題。由于理論認識和觀測資料等方面的限制,上述預測意見包含許多不確定性。

      不過,也有一些專家相信,近幾年的持續多雨說明華北已經開始回歸降水偏多周期,并將在2020年左右進入降水高峰期。

    專家建議北方應注意防范強降水,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礦業等影響的研究

      多名氣象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我國北方地區此前長期干旱少雨,今后可能面臨更多的強降水威脅,應未雨綢繆加強防范,進一步提高對防汛抗災形勢的認識,增強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應變能力。

      宋連春說,北方部分地區降水多,可能導致江河庫湖水位上漲較快,部分地區可能出現汛情,因此要加強雨洪調蓄設施的建設。同時還要注意防范強降水及其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如山體滑坡、泥石流等。

      而發生在城市的短時強降水可能導致城市內澇。盡管目前我國城市中的排水管道覆蓋率很高,但管網布局不合理、排水標準較低的現象很普遍,排水效果并不理想。宋連春說,提高城市排水設計標準、改建排水系統勢在必行。

      宋連春還建議,公眾應該提高防災減災意識,掌握防災避險技能,關注媒體發布的預報預警信息,確保在面對突發氣象災害時,能夠臨危不亂地自救和互救。

      羅勇認為,華北長期干旱少雨,目前降水在向偏多方向轉變,這可能對農業種植、礦產開采加工等產生一定影響。在密切監測華北氣候變化情況、進行滾動預測的同時,也要加強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科學研究。(原標題: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減少,氣候專家認為——“南澇北旱”格局發生改變)


     

      

    相關文章

    南方將有明顯降水冷空氣影響東北華北等地

    中新網4月22日電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22日至23日、24日至27日南方地區有兩輪降雨過程,西南地區東部、江淮、江南、華南大部等地部分地區將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受冷空氣影響,22日8時至20時,......

    下周冷空氣活躍氣溫多變南方降雨暫停一天

    3月27日,福建、廣東一帶的降雨將明顯減弱,強降雨“轉戰”海南島、臺灣等地,明天南方各地的降雨都將正式按下“暫停鍵”。預計一直到4月初,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都會比較頻繁,各地氣溫起伏多變,公眾需關注臨......

    中國南方為何陷入持續濕冷?

    中新社北京2月21日電(記者陳溯)1月下旬以來,中國南方多地陷入持續濕冷寡照天氣。據中央氣象臺預報,未來幾天,南方的濕冷天氣還將持續,南方多地平均氣溫較歷史同期偏低5℃以上,部分地區偏低7℃以上。由于......

    江南華南大范圍降雨持續大部氣溫偏低超5℃

    中國天氣網訊今天(2月21日),南方大范圍陰雨天氣持續,其中江南南部及華南等地雨勢較大,廣東等地局地有大雨。受陰雨天氣及冷空氣共同影響,南方10省區氣溫將持續偏低超5℃,后天起,隨著雨水停歇,大部地區......

    降雨影響經濟研究上《自然》封面:有新發現

    “天陰雨濕聲啾啾”——在唐代詩人杜甫詩作《兵車行》中,以“天陰雨濕”來形容蕭條、凄涼的景象。然而,近期德國波茨坦一個科研團隊研究發現,當某地區潮濕和極端降雨天數增加時,其經濟的確會變得蕭條,尤其是在一......

    預計北極降雨將更快增加

    一項模型研究表明,北極降雨量增加速率可能高于此前的預測。這項研究表明,北極總降雨量超過降雪量的時間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早數十年,并造成多種氣候、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后果。相關論文11月30日發表于《自然—通......

    強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地區局地降溫可達14℃以上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受強冷空氣影響,10月15日至17日,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將先后出現大風降溫天氣。此外,15日至16日,黃淮及以南大部地區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或暴雨。昨日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局部暴......

    水利部:今年松遼流域汛情呈現五大特點

    近日,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松遼流域汛情呈現出降雨多、洪水發生早、洪水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和洪水量級大五個特點。今年入汛以來,松遼流域共出現10次較強降水過程,總體降水偏多近二成,其中嫩江偏多四成。......

    第三極地區歷史冰湖潰決洪水事件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通常被稱為地球“第三極”,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顯著的區域之一,也是全球冰湖潰決洪水災害頻發的熱點地區之一。盡管有諸多冰湖潰決洪水事件被報道,但冰湖潰決洪水通常發生于高海拔無人區,......

    最新研究揭示全球尺度樹木干旱死亡閾值

    全球變暖背景下,很多區域變得越來越干旱。同時,在過去幾十年里,各個大陸的森林均有干旱死亡事件發生,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構成威脅。然而,由于對樹木干旱死亡閾值在不同樹種間的變異性缺乏了解,人們對森......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