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5-28 14:43 原文鏈接: 氣候變化會讓飛行遭遇更多更強湍流嗎

    上圖 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航班遭遇嚴重湍流,機艙內一片混亂。下圖 受損的廚房。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近日,新加坡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在從英國希思羅機場飛至新加坡樟宜機場的途中,遭遇嚴重湍流迫降曼谷素萬那普機場。事故造成2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數據顯示,飛行高度在數分鐘內急速下降約2133米,人和物體都被拋向機艙頂部。這是該航空公司24年來發生的首起致命事故。

    這起罕見事件引發了人們的疑問,對飛行造成如此嚴重干擾的湍流究竟是何方“妖魔”?氣候變化是否會導致更多更強的湍流?有哪些技術可以預防嚴重湍流?英國《自然》雜志網站在近日報道中指出,氣候變化可能意味著人們搭乘飛機時會遭遇更多不穩定的氣候條件,增加潛在危險因素。

    中國同濟大學航空與力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飛行器工程研究所所長沈海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激光雷達、飛機上的紅外遠距溫度傳感器等設備可以檢測嚴重湍流。但對乘客來說,系好安全帶是確保飛行安全的重中之重。”

    晴空湍流尤其危險

    人類的航空史,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和氣流較量的歷史。湍流是其中一個強大“對手”。

    沈海軍解釋道:“湍流是指受地球自轉和季風影響,急流(環繞全球的強大氣流)、冷熱不均、地勢阻擋、飛機尾流等形成的無規則變化氣流。湍流一般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四類。”

    《自然》報道指出,大多數航班都會經歷一定程度的湍流。當飛機起飛或降落時,機場周圍的強風可能會造成湍流。在高空,當飛機飛過或靠近風暴云時,風暴云中向上和向下的氣流也會造成輕度到重度的湍流。

    英國雷丁大學大氣研究人員保羅·威廉姆斯解釋道,山脈上空的上升氣流也會產生湍流。當空氣在山脈上空吹過時,飛機會被抬起,并可能發生顛簸。此外,湍流也經常發生在急流邊緣。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平靜的海面下可能藏有洶涌的暗流,萬里晴空偶爾也會出現強烈的擾動氣流,使飛機產生劇烈顛簸。航空氣象學家稱這種氣流為“晴空湍流”。這種湍流尤其危險,因為現有技術很難探測其蹤跡。

    湍流會對飛機的飛行性能、結構載荷、飛行安全等造成影響。美國國家氣象局表示,在極重度湍流中,飛機會“劇烈顛簸,幾乎無法控制”。威廉姆斯則指出,嚴重的湍流會把人變成一枚炮彈,對任何不系安全帶的人來說,有點像在毫無束縛的情況下坐過山車。

    氣候變化會影響湍流發生頻率

    在去年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報》雜志的一項研究中,威廉姆斯及其同事發現,1979年至2020年間,晴空湍流的數量大幅增加。在北大西洋上空,重度或極重度晴空湍流的發生頻率增加了55%。世界其他地方湍流的發生頻率也有類似增加。研究團隊指出,這種增長幾乎可以肯定是氣候變化的結果。

    在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報》雜志的另一項研究中,威廉姆斯及其同事使用氣候模型預測,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晴空湍流這一現象將變得更嚴重和頻繁。他們估計,嚴重湍流的發生頻率會多于輕度或中度湍流。

    另外,還有一項研究也指出,隨著氣候變化,云層和山脈周圍的晴空湍流將變得更加頻繁。

    威廉姆斯說,盡管湍流可能會增加,但大多數航班仍將像現在一樣繼續飛行。因為湍流的增加并不意味著必須停止飛行,或者飛機會突然從空中墜落。區別在此前飛行中可能會在嚴重湍流中度過10分鐘,未來可能會在其中度過20或30分鐘。

    嚴重湍流能不能預測?

    沈海軍介紹說:“預測嚴重湍流的技術包括氣象數據分析、氣象衛星圖像、超高頻與甚高頻雷達、激光雷達、飛機上的紅外遠距溫度傳感器等。”

    《自然》文章稱,氣象中心的研究人員會根據從地面傳感器和衛星收集的數據來預測湍流,并將結果傳遞給飛行員。在飛機上,飛行員使用雷達識別風暴云以躲避可能的湍流。

    不過,威廉姆斯認為,普通雷達無法探測到萬里無云時可能出現的晴空湍流,激光雷達或許能助飛行員一臂之力。激光雷達與普通雷達相似,但使用不同波長的光。據他介紹,一些實驗飛行中,激光雷達可以看到20英里處晴空湍流。

    威廉姆斯指出,激光雷達“身價”昂貴,而且需要放在大而重的盒子里。“如果能縮小盒子尺寸,并將其成本降下來,它可能很快會被使用。”

    沈海軍強調稱:“技術進步能為乘客安全‘保駕護航’。但從旅客角度來說,乘坐飛機時一定要全程系好安全帶。”


    相關文章

    最新發布!《福布斯》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

    202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美國《福布斯》網站在近日報道中預測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文章強調,這些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同時也會顛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AI代理......

    研究發現:沿海城市對氣候變化適應緩慢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應對氣候變化挑戰!13部門聯合發布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

    《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讀一、出臺背景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

    恢復牡蠣礁可以保護海岸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全球的海岸線曾經受到牡蠣礁的保護,牡蠣礁是牡蠣與巖石以及牡蠣與牡蠣之間相互融合形成的廣闊礁群。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的喪失摧毀了地球上大約85%的牡蠣礁。9月25日,據《自然》報道,科學......

    13部門起草方案加快氣候變化健康適應科技創新

    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極大挑戰,提升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和風險防范能力是當務之急。國家疾控......

    研究揭示北方森林樹種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地理景觀遙感團隊基于5300余個地面觀測數據和長時間序列遙感大數據,揭示了北方森林樹種多樣性的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特征。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

    屹立高原30年!科學家在這里為地球“把脈”

    大氣的無常運行,氣候的寒來暑往,形成了萬千自然現象,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屹立高原30年它為地球“把脈”、給大氣測溫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關山山頂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也被稱為瓦里關全球大......

    研究發現:沿海城市對氣候變化適應緩慢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研究發現:沿海城市對氣候變化適應緩慢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

    大堡礁溫度過去10年最熱

    大堡礁的白化珊瑚。圖片來源:奧夫·豪格-古德博格/《自然》科技日報北京8月7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7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10年里澳大利亞大堡礁內部和周圍水溫是過去400年里最熱的。這些變化增......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