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獨立報》近日報道,一份研究報告最近指出,目前有超過700種瀕危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受到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其中人類的“近親”——靈長類動物是受影響最嚴重的物種之一,因為它們熱帶棲息地的氣候數千年來一直很穩定。
由意大利和英國科學家聯合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的這篇論文指出,靈長類動物和有袋目哺乳動物中,受氣候變暖影響的數量最多。僅兩組哺乳動物、嚙齒動物和食蟲動物可能會從氣候變化中受益,一方面由于它們的繁殖率高而快;另一方面也因為它們并不囿于某個特定的棲息地,而且常常生活在地洞中,而地洞為它們提供了一種對天氣變化幾乎“免疫”的環境。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模型,將動物的體重和其他屬性同氣候中的變化因素,如溫度變化進行比較。論文作者指出,根據他們的模型,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動物,有47%的陸生哺乳動物(873種中的410種)和23.4%的鳥類(1272種中的298種),受氣候變化影響遠超此前預期。以前人們認為,僅7%的哺乳動物和4%的鳥類會受“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威脅。
該研究負責人、意大利智慧大學的米凱拉·帕西弗西說:“哺乳動物更容易受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這也和它們的飲食更有針對性有關。最新研究也與此前對于動物滅絕風險的研究相吻合:飲食比較單一的物種利用資源、適應新環境、抵抗選擇性壓力的能力更弱。”
棲息在寒冷高山區域的鳥類面臨的風險也更高,因為生活在高海拔和更寒冷地方的物種群,前往更冷或更高的地方以避免溫度升高的機會更少,滅絕風險也隨之增加。
面對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的挑戰,美國宇航局(NASA)與IBM研究院合作開發了一款基于人工智能和開放科學原則的新型AI地理空間基礎模型。據NASA近日發布的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與IBM研究院合......
一項最新預測顯示,全球經濟到2049年的平均收入可能減少19%。這些模型進一步指出了碳排放不受限的潛在后果,以及這些后果對全球的不平均影響。對氣候變化導致的經濟損失的預測對于公共和私營實體......
氣候變化可能會改變人類的計時方式。3月27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分析預測,融化的冰蓋正在減緩地球的自轉速度,以至于下一個閏秒將被推遲3年。論文作者之一、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家Duncan......
根據《通訊-地球與環境》3月2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在2035年的預計升溫幅度下,全球變暖可能導致食品通脹率每年最高上升3.2%,整體通脹率每年最高上升1.2%。這些發現還表明,盡管高、低收入國家都會經......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等全球16個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11月30日發布的《2023年世界瘧疾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瘧疾病例估計達到2.49億例,比2019年多1600萬例。氣候變化對瘧疾防治構成巨大風險,因此全球需要采取緊急行動減緩全球變......
11月19日,2023年度《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在京發布。本年度報告由設在清華大學地學系的柳葉刀倒計時亞洲區域中心領銜撰寫,來自國內外26個主要機構的76位專家共同完成。今年的發布會不......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撞擊時造成巖石粉碎帶來的細小硅酸鹽塵埃,可能在全球氣候變冷和撞擊發生后對光合作用的破壞中發揮了主要作用,這......
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了2023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榜單共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關注整個學術生涯迄今的影響力),以及“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聚焦本年度的學術成就)。江門雙碳實驗室......
龜類已在地球上生存2億多年,它們經受住了漫長的自然選擇的考驗。但不幸的是,特異的外殼、堅韌的環境忍耐力、長壽,以及倚賴于溫度的性別決定,這些曾經使得它們存活下來的性狀和策略,在人類世卻變成了它們的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