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鼠每年通過吞食和侵擾儲存的谷物所破壞的大米、小麥和玉米達7000萬噸,它們還會把農民種下的種子挖出來吃。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與它們作斗爭,從貓到毒藥,使用了一切手段。
近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可能找到了一個更好、更人性化的方案:在田間噴灑小麥胚芽油,通過“氣味偽裝”,可使種子幾乎無法被老鼠發現。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自然—可持續發展》。
未參與該研究的挪威奧斯陸大學生物學家Nils Christian Stenseth認為,這是一個“簡單而優雅”的解決方案。Stenseth從事嚙齒動物對作物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他說,這種方法也可以應用于其他作物害蟲,如昆蟲和大鼠。
老鼠依靠嗅覺尋找食物。它能嗅出小麥胚芽,即種子內發育成植物的胚胎。家鼠(小家鼠)在澳大利亞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在其數量激增的年份,這種嚙齒動物會對該國130億美元的小麥收成造成重大損失。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悉尼大學生物學家Peter Banks說,澳大利亞的農民主要是用毒藥和殺蟲劑來控制老鼠。但這些化學品必須經常重新使用,成本很高,而且它們還會殺死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
在這項新研究中,Banks團隊修改了一種策略,這種策略在保護新西蘭瀕危鳥類方面被證明是成功的,即通過剝奪獵物氣味,使非本地捕食者失去對獵物氣味的感知。
在新西蘭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鳥類的氣味涂抹在鳥類永遠不會去的地方,比如成堆的巖石。幾天后,貓和其他捕食者開始將這些氣味視為“錯誤信號”。當本地在地面筑巢的濱鳥到來時,捕食者即使能聞到它們的氣味,也不會去追捕它們。
Banks團隊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農村地區開展了類似的實驗。他們把一個小麥農場分成60塊并播種小麥,每塊10米乘10米。在未播種的土地上噴灑小麥胚芽油,希望當地的老鼠能學會將麥田與浪費時間和精力聯系起來。在其他地區,研究小組向播種后的土壤噴灑小麥胚芽油,而其他地區則沒有進行任何處理。
與新西蘭的研究不同,試圖讓老鼠將小麥胚芽氣味視為“錯誤信號”的嘗試基本上沒有奏效。相反,用氣味“偽裝”麥田卻奏效了。在氣味彌漫的田野里,老鼠似乎找不到種子在哪里。經過“偽裝”的地塊比未經處理的地塊遭受的破壞少74%。
Banks指出,在土壤上噴灑小麥胚芽油所需的設備是普通農業機械的一部分,而小麥胚芽油是小麥碾磨過程中廉價的副產品。因此這種方法應該相對容易被農民采用。
“這是一項非常好的工作。”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生物學家Peter Brown表示,研究人員需要弄清楚農民需要使用多少小麥胚芽油,以及多久使用一次,然后才能將這項工作推向現實。
“是每年都噴灑,還是只在老鼠數量多的時候噴灑?這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Brown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3-01127-3
家鼠每年通過吞食和侵擾儲存的谷物所破壞的大米、小麥和玉米達7000萬噸,它們還會把農民種下的種子挖出來吃。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與它們作斗爭,從貓到毒藥,使用了一切手段。近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一項新研......
家鼠每年通過吞食和侵擾儲存的谷物所破壞的大米、小麥和玉米達7000萬噸,它們還會把農民種下的種子挖出來吃。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與它們作斗爭,從貓到毒藥,使用了一切手段。近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一項新研......
通過挖掘和食用播種的小麥種子,老鼠可以對農民的作物產生巨大影響。為了阻止嚙齒類動物這樣做,科學家們現在正使用小麥胚芽油使整個田地聞起來都讓他們很有食欲。通常情況下,老鼠在發芽前或發芽過程中嗅出單個小麥......
日前,刊登在國際雜志PLoSPathogen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技術來調查在嚙齒類動物中誘發瘧疾的瘧原蟲生命周期晚期階段基因剔除后所引發的效應,相關研究或......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能的一種形式。美國卡里生態系統研究所和佐治亞大學科學家將機器學習和大數據相結合,用于確定攜帶疾病的嚙齒類動物的種類分布,以及容易被新生寄生蟲和病原體傳染的熱點地區。相關論文發表在近......
無論是在嚙齒類還是在非人靈長類動物身上,母嬰分離常常被用來模擬人類在童年時期經受的不幸打擊(早期逆境)。母嬰分離能夠導致個體應激系統功能紊亂和異常的行為。對于人類,這種負面影響在個體成年之后仍然明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