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5-17 18:06 原文鏈接: 氫原子波爾模型的研究歷史

    20世紀初期,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黑體輻射現象,提出了量子論,揭開了量子物理學的序幕。19世紀末,瑞士數學教師巴耳末將氫原子的譜線表示成巴耳末公式,瑞典物理學家里德伯總結出更為普遍的光譜線公式里德伯公式。然而巴耳末公式和里德伯公式都是經驗公式,人們并不了解它們的物理含義。

    1905年,瑞士著名物理學家A Einstein對光電效應作成功解釋時,提出了光子論,他認為一束光由具有離子特征的光子所組成,每一個光子的能量與它的頻率成正比,即

     ;h是普朗克常量。在光電效應試驗中,具有一定頻率的光子和電子碰撞時,將能量傳給電子;光子的能量越大,電子得到的能量也越大,發射出來的光電子能量也越大。

    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1910年進行的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在這個模型里,電子像太陽系的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圍繞著原子核旋轉。但是根據經典電磁理論,這樣的電子會發射出電磁輻射,損失能量,以至瞬間坍縮到原子核里。這與實際情況不符,盧瑟福無法解釋這個矛盾。

    1912年,正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作的玻爾將一份被后人稱作《盧瑟福備忘錄》的論文提綱提交給他的導師盧瑟福。在這份提綱中,玻爾在行星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認為原子中的電子處在一系列分立的穩態上。回到丹麥后玻爾急于將這些思想整理成論文,可是進展不大。

    1913年2月4日前后的某一天,玻爾的同事漢森拜訪他,提到了1885年瑞士數學教師巴耳末的工作以及巴耳末公式,玻爾頓時受到啟發。后來他回憶到“就在我看到巴耳末公式的那一瞬間,突然一切都清楚了,”“就像是七巧板游戲中的最后一塊。”這件事被稱為玻爾的“二月轉變”。終于,波爾在基于對金屬的電子理論和射線穿透能力的研究,引用了能量量子化作為原子穩定的要素,成功解釋了氫原子光譜。

    1913年7月、9月、11月,經由盧瑟福推薦,《哲學雜志》接連刊載了玻爾的三篇論文,標志著玻爾模型正式提出。這三篇論文成為物理學史上的經典,被稱為玻爾模型的“三部曲”。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