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總大腸菌群既包括糞便污染,同時也包括非糞便污染的大腸菌總數,因此,有必要在飲用水標準中增加糞大腸菌群這個指標,以便直接反映出水源是否受到糞便污染的信息,進一步確保流行病學的安全。眾所周知,大腸桿菌是一群需氧或兼性厭氧的,在37℃生長時能使乳酸發酵,在24h內產酸、產氣的革蘭陰性無芽孢桿菌。若把培養溫度提高到44.5℃,在這種溫度條件下仍然能生長并發酵乳酸、產酸產氣的菌群,則稱之為“糞大腸菌群”。
糞大腸菌群反映的是水體近期受糞便污染的情況,較總大腸菌群有更重要的衛生學意義。作為新增水質標準,標準限值為每100mL中不得檢出。
用提高溫度的試驗可以將糞大腸菌群從總大腸菌群中區分開。測定糞大腸菌群的方法與總大腸菌群方法基本相同,也為多管發酵法或濾膜法。具體測定方法可參見《水質 糞大腸菌群的測定—多管發酵法和濾膜法(試行)》(HJ/T 34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