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被廣泛應用于食品生產和制造業。全球范圍的磷儲量短缺問題,促使再生磷資源開發利用,成為關注的焦點。微藻是富營養化的主要產物,其中約10%的干重生物量由營養物質氮和磷組成,從微藻中回收磷,在控制環境污染和養分循環利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開發了微藻細胞破壁釋放磷和鎂改性水熱炭吸附磷的集成技術。首先,利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和三維熒光光譜技術,探究了微藻細胞破壁與磷釋放的最優條件;然后,通過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和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技術,考察了鎂改性水熱炭吸附磷的機理,初步證明了吸附產物富磷水熱炭具備作為新型肥料的替代潛力。
研究結果表明:堿性物質(NaOH)和氧化劑(H2O2)添加的水熱處理,微藻細胞破壁釋磷效果最佳,可以達到90.5%;鎂改性水熱炭對磷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吸附符合二級動力學和Langmuir吸附模型,318K時吸附量可達到89.61mg/g。由于產物富磷水熱炭具有富含鎂元素和磷元素的特性,后續研究將進一步考察其生物學效應和農用潛力。
磷(P)固定作用導致的堿性石灰性土壤中磷有效性低,制約農作物生產。因此,了解土壤中磷的分配情況,利用土壤的富余磷,提高土壤磷的利用率,緩解磷資源的短缺,從而保障糧食安全。農業上利用植物促生菌開發的微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系統解析了低磷激活獨腳金內酯途徑進而調控水稻株型和氮磷吸收的機制,為改良水稻在低磷環境中的株型、提高養分利用效率和產量提供了重要基因資源。這一成果有......
全面闡明湖泊磷循環過程并揭示其對生態系統影響一直是環境科學領域研究熱點。由于傳統認知和分析方法不足,絕大多數研究均以正五價的磷酸鹽(P+V)為基礎,忽略了磷化氫(P-III)、次亞磷酸鹽(P+I)和亞......
土衛二是太陽系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地外星球之一,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郝記華等人研究發現,土衛二的冰下海洋中可能含有豐富的溶解態磷酸根,能夠支持潛在微生物的起源與繁衍。這個發現填補了土衛二海水宜居性......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雷明光團隊發現,一個控制根系發育的轉錄因子SHR通過控制木質部磷裝載關鍵因子PHO1的蛋白穩定性,調控磷在根冠間的分配。北京時間2022年9月1日23時,Nature......
磷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限制性營養元素之一。土壤磷儲量決定著土壤對植物的磷供應能力,并進一步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等生態功能。目前,人們對森林土壤磷儲量的區域格局的驅動機制(特別是其生物驅動機制)的了解尚不......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品資所)牧草研究團隊在木豆耐低磷脅迫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木豆基因組進化過程中耐低磷性狀形成的分子基礎。木豆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重要的食......
增溫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磷循環示意圖。劉菊秀團隊供圖廣東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鼎湖山站)劉菊秀研究團隊基于鼎湖山站的長期自然增溫平臺,研究揭示磷循環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機制。相關......
近日,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103組)盧憲波研究員和陳吉平研究員團隊在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利用負載銅量子點的超薄石墨炔(Cu@GDY),實現了有機磷農藥的抗干擾高靈敏檢測。有機磷農......
磷是植物生長必須的礦質營養。為了滿足作物生長需求,人類大量開采磷礦,在生產中大量使用磷肥,不僅造成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也容易引起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加強作物自身磷高效利用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