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重裝亮相,將于近期對公眾開放。展覽以“四個面向”為主線,展示了320多家在京科研機構、企業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商業航天、生命健康、合成生物制造等前沿科技領域的430多項技術、產品,全面展示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進展和成效。其中,一些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對外發布或亮相的重大成果在此進行了集中展示。
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 田瑞穎攝
常設展展覽面積共1萬平方米,設置序廳、“砥礪奮進這十年”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板塊,包括基礎研究、大科學裝置、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商業航天、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合成生物制造等21個展區,全面展示北京市聚焦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引領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 原始創新不斷突破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強調,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砥礪奮進這十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全力塑造科技創新核心優勢,科技創新發展實現六個“創新躍升”、五個“全球前列”,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一躍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關鍵樞紐。
與2014年相比,2023年北京科技創新發展主要指標實現六個“創新躍升”。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4倍多,從48.2件提高至262.9件;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增加1倍多,從3136億元提高至8536.9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加1倍多,從1.04萬家提高至2.83萬家;每日新設科技型企業數量增加1倍多,從146家增加至337家;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增加1倍多,從3.6萬億元提高至8.6萬億元;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加1倍多,從4738.5億元提高至11859.1億元。
2023年,北京科技創新也實現五個“全球前列”。北京連續多年蟬聯《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榜首;北京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在全球創新城市中位居第一;北京連續兩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位列全球第三;北京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榜單前列;北京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6.83%,位居國際知名創新城市前列。
凝視成績單背后,是北京對基礎研究的大力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板塊,就對北京市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進行了重點展示。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經費投入情況來看,北京市基礎研究投入達到471億,占R&D經費比例為16.6%,達到創新發達國家水平,基礎研究經費占全國的23%。
為充分釋放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北京依托市自然科學基金,在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不斷探索,在全國實現4個率先:率先試點企業投入基礎研究享受100%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率先實行自然科學基金全項目類型經費“包干制+負面清單”;率先建立多元投入的聯合基金模式;率先在全國省級自然科學基金中,設立本科生啟研計劃和外籍學者匯智項目。
得益于北京市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領先國際的基礎研究成果持續產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忠團隊計算預測發現的若干重要拓撲物態及其材料體系,包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絕緣體、狄拉克半金屬、外爾半金屬和三重簡并費米子等,引領了國際進展,使我國在該領域站在國際最前列。
當前硅基晶體管技術接近物理極限,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電子學院院長彭練矛團隊發明的一種單層半導體性能調控的方法,解決了接觸問題,超越了硅基極限,成為了頂級研發機構追趕的對象。
大科學裝置展 田瑞穎攝
在探索未知世界上,大科學裝置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科技基礎能力局(籌)副局長盧方軍介紹,北京是全國大科學裝置最聚集的地區。作為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前落地多個大科學裝置,其中4個已經開始了科學運行。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是懷柔綜合性科學中心的旗艦裝置,預計今年底出光,明年建成。建成后將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可以發射比太陽表面亮1萬億倍的光,將廣泛應用于生命、材料等領域研究。
一臺絢麗閃亮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引人駐足,它是落戶懷柔的首個大科學裝置,主要是研究地球不同圈層的相互作用,探究其中的物理、化學和生命過程,增強我國在地球系統科學,特別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話語權。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完成的大規模量子云算力集群建設,綜合指標進入國際第一梯隊;中關村泛聯移動通信技術創新應用研究院完成的半靜態RIS 無線控制系統原型樣機,將有效降低RIS在現網部署復雜度、提升網絡優化效率;銀河航天研發的我國首款使用柔性太陽翼平板式,是我國首次在軌對多星堆疊發射技術進行驗證,為我國巨型低軌通信星座的快速部署提供技術支撐……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的量子信息、未來通信前沿成果,正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增添助力。
引領科技發展方向 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北京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首都發展新動能。面向經濟主戰場板塊,集中展示了北京在商業航天、新能源智能汽車、合成生物制造、機器人、智能制造與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成果。
商業航天展 田瑞穎攝
2024年1月,北京市發布《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布局形成“南箭北星”發展格局,并實現多個第一:藍箭航天朱雀二號是全球首款連續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星河動力完成民營企業首次海上火箭發射,星際榮耀雙曲線二號實現國內首次火箭復用飛行......
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昌武介紹,目前正在研制的朱雀三號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屬于不銹鋼火箭,不銹鋼貯箱成本是傳統鋁合金的1/6,生產周期是其1/5,理論設計重復使用壽命是鋁合金的10倍以上。朱雀三號一子級設計復用次數不少于20次,計劃明年首飛。發射成本可以從朱雀二每公斤6萬左右,降低到2萬以下,將為我國太空運輸提供更多保障。
張昌武表示,雖然民營企業做火箭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但公司9年的發展,也見證了北京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我們將通過低成本可重復使用火箭的研制,助力北京商業航天創新高地的建設。”
在該展區,引人駐足互動的還有各類智能機器人,比如滿足特種應用場景的四足機器人、可以用于消防等特殊場景的救援人形機器人等,以及理想、北汽、小米等企業帶來的新能源智能汽車等。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北京市主動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并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長安鏈、生物育種、氫能儲能、綠色低碳等領域持續注能。
中國科學院理化所研制的液氫(零下253°C)、液氦(零下269°C)和超流氦溫區(零下271°C)系列大型低溫裝備,就占領了相關領域國際制高點,形成這一裝備研發的世界第三極,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農業的“芯片”,種業的發展也是北京科技建設的重點。北京市以建設“農業中關村”和“種業之都”為重點,培育了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的重大優良品種,全面推進種業創新高地建設和生物育種的創新發展。北京大北農研發的多款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品種和大豆品種,就為對農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發揮著積極影響。
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北京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施兩輪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推動醫藥健康產業總體規模快速增長,涌現出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科學與類腦研究是當前國際重要前沿科學領域,面對植入式腦機接口的國際前沿發展趨勢,在北京市支持下,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牽頭,集中攻關聚焦半侵入式采集腦皮層電信號的“北腦一號”和侵入式采集單神經元電信號的“北腦二號”。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聯合所長羅敏敏表示,“北腦二號”成功研發了高通量柔性微絲電極、千通道腦電采集系統、實時運動解碼算法,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猴子用意念攔截運動目標。
在“北腦二號”的講解視頻中,猴子看到光標就想伸手去抓時,系統便會采集到該信號并進行解碼,進而實現控制機械臂追蹤并抓取轉動的目標。目前,該系統已經在猴子顱內穩定植入近一年,解決了大規模單細胞信號長期穩定記錄和實時解碼的國際前沿難題。
展區內,由北京術銳研發的我國單孔窺鏡領域首款獲批上市的手術機器人,可用于泌尿外科腹腔鏡等手術操作,為患者提供更優的微創手術;華科精準研發的腦疾病精準手術機器人,能針對腦腫瘤、難治性癲癇、腦出血等重大疾病,提供術前影像處理、路徑規劃等綜合解決方案......創新藥與高端醫療器械、基因與細胞治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產業集群,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成果,為人民鑄就“健康堅盾”。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除了四個面向板塊,展覽還特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板塊,展示了北京充分發揮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輻射引領作,扎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取得的重要成效。
由北京軌道交通技術裝備集團自主研發、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生產制造的氫能源混合動力鉸接輕軌車,是實現零排放、零污染,中低運量軌道交通列車的“國內首例”,可以廣泛適用于市郊通勤、機場、旅游景區等場景。
多年來,京津冀加強資源共享、平臺共建,推動形成“在北京創新研發、在津冀驗證轉化”的協同創新模式,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持續提升。與2013年相比,2023年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由3528家增長至10615家;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由3176項增長至6758項;成交額由71.2億元增長至748.7億元......攜手創新下,京津冀新業態、新模式、新活力正迸發出新的活力。
《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征求意見稿)》公開征集意見。其中提到,到2027年,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具身大小腦系統、整機控制芯片、全身運動控制能力等方面實現重大......
《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征求意見稿)》公開征集意見。其中提到,擬強化央地合作,聚焦先進制造、交通物流、特種協作等領域,鼓勵汽車生產質檢、3C電子制造、工業焊接......
2024年12月18日,中關村園區工作交流會在中關村軟件園召開。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部門和中關村特色產業園、大學科技園的80余名代表參加座談。與會人員參觀了中關村軟件園數字展廳、中關村軟件園智......
1月3日至4日,以“草種質資源創新與可持續利用”為主題的全國草種質資源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由全國草種質資源技術協作組主辦、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籌)和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及青島農業大學承辦,來自......
2024年12月18日,中關村園區工作交流會在中關村軟件園召開。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部門和中關村特色產業園、大學科技園的80余名代表參加座談。與會人員參觀了中關村軟件園數字展廳、中關村軟件園智......
中新網北京新聞1月6日電 新年伊始,北京市懷柔科學城吹響重點項目建設“沖鋒號”。1月3日,懷柔科學城2025年重點項目......
新年伊始,北京懷柔科學城迎來發展新篇。1月3日,該區域舉行了2025年重點項目集中啟動儀式,標志著22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項目正式開工。這些項目涉及科研、產業及配套服務三大關鍵領域,總投資達到78.......
2024年12月24日,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指導,北京企業聯合會、北京市企業家協會、中關村數字經濟產業聯盟聯合主辦,天津市企業聯合會、天津市企業家協會,河北省......
關于發布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聯合基金第二批項目資助決定的通知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依據《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完成了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
2024年12月27日,北京交通大學在天佑會堂舉辦“回信領航·共啟華章——2024年北京交通大學來華留學表彰大會暨“留學北交”新年晚會,中外師生聯袂同臺獻藝,為師生帶來了一場跨文化交流的盛宴。晚會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