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江南大學“中—澳功能分子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傳來好消息,在10月最新出版的國際化學知名學術期刊《歐洲化學》上,發表了該校化工與材料工程學院張弛教授研究組的研究成果“卟啉共價功能化多壁碳納米管的便捷制備及其增強的非線性光學性能”,為解決多層碳材料在大多數有機極性溶劑和水相中很難溶解問題找到突破口,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評審專家的很高評價。在江南大學,依托國際合作平臺,引進高端人才,組建學術團隊,已成為學校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筑巢引鳳:構建“人才磁場”
作為我國輕工、食品、工業生物技術高科技的搖籃與依托單位之一,江南大學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面對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的難題,學校充分認識到教師是一流大學的核心,教師隊伍建設是一流大學建設的決定因素。
在做好現有師資培養工作的同時,學校緊扣學科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緊迫需求,創造條件吸納高層次人才來校工作,特別注重從海外、國內名校引進人才。 “十二五”期間,學校大力推進“251”人才工程,即實施“筑峰計劃”,加速匯聚20名高端人才;實施“英才計劃”,全力培育50名高端人才后備隊伍;實施“團隊計劃”,加快創建10個高水平創新團隊;實施“晨暉計劃”,大力培養優秀青年教師。
在江南大學校長陳堅看來,“人才引進,首先是做好功課找對人”,著眼于學校長遠發展,明晰人才需求定位,側重人才與學科發展主體方向的結合度、補充度,注重引進能夠帶領有關學科、領域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其次是千方百計說服人”,與意向人才的接洽,要用未來事業發展的激情來感染人,用真誠溝通來打動人,用細致服務來感動人。
為此,各學院紛紛建立起高層次人才引進跟蹤服務和溝通反饋機制,有關職能部門幫助引進人才積極爭取江蘇省和無錫市的一些資源,落實他們在住房申購、落戶、醫療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學校還從實驗設備條件、物理空間、科研啟動經費、相關配套經費等方面,為引進人才創造優良的教學科研啟動基礎條件,多管齊下留住人。
現為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的陳永泉,1990年在比利時Free University of Brussels分子生物學系獲博士學位,后在美國Wayne State University完成博士后研究并留校任教,是美國腫瘤防治領域的知名學者,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和團隊,2008年受聘江南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012年獲批國家“千人計劃”人選并來到江南大學任全職教授。談及自己放棄國外良好工作和生活環境回國發展,陳永泉表示,是學校的發展氛圍給了他創新創業的動力。
“我原來在醫學院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更接近于食品科學,恰好江南大學又有國內唯一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如果能將兩個學科進行交叉,很可能會產生一種新的方法和手段,進而形成一個新的學科增長點。”在陳永泉心中,他的研究早一天實現產業化,老百姓就能早一天買到大量價廉且品質高的脂肪酸,從而減少患肥胖癥的幾率。
在陳永泉的感召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有9名有著清一色留學背景的年輕科學家加盟他的功能脂質與健康研究中心。而且在他的推動下,實驗室對于營養與健康領域深層次機理及臨床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陸續承擔了一些國家86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2年,陳永泉團隊成功入選江蘇省 “創新團隊計劃”。就在前不久,陳永泉還喜獲中國“綠卡”,“以后出入境就不用再申請簽證了,為我提供了很多便利。”
從英國引進的白仲虎博士,現在江南大學糧食發酵工藝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工作。2010年入選國家第三批“千人計劃”人選(企業技術創新),有多年在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從事產品和技術創新的經歷,在歐洲微型生物反應器的研發與應用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回國后,他組建了以英國留學歸國人員為主的創新團隊,計劃用5—10年的時間,在江南大學建立一個在國內領先、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從事“微生物外源蛋白質高效表達技術和相關生物過程細胞生理學、過程分析(PAT)技術”研究的研發中心。2013年,白仲虎團隊成功入選江蘇省“創新團隊計劃”。
誠心攬才,人才紛至沓來。據統計,三年來學校共培養和引進了各類正高級人才76人,博士308人。師資水平的提升,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一批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在校內確立了以業績為取向的人才價值觀,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和重才、愛才、惜才的文化氛圍。
優勢互補:攜手“協同創新”
人才引進來,更要用得好、留得住。在持續加強有利于師資培養的制度建設,改革高層次人才考核、評價體系,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的同時,江南大學以人為本,為引進人員安排了能夠發揮個人特長的關鍵崗位,提供重要學術活動的參與機會,給他們提供展示的舞臺。
制糖工程是江南大學“輕工技術與工程”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糖化學與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國內第一個系統從事糖化學、生物轉化、結構修飾、分離純化的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基地,其運行與發展將為支撐全國生物技術、食品、農產品加工、預防醫學等學科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正在來臨的碳水化合物經濟時代,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多學科交叉背景的糖質科學與技術人才。來自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的7位高端人才匯聚江南大學,集合各自專業優勢,共同托舉糖化學研究的高峰。
其中,來自日本的高曉冬博士在真核細胞蛋白質N-糖基化領域的研究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高曉冬充分發揮在國外多年研究工作的優勢,積極介紹國外最新科研信息,引進先進技術和相關高端人才,促進江南大學和國外同行的交流,為本校青年研究人員和學生介紹、提供出國研究和交流的機會。
今年9月,2013年無錫國際糖科學論壇在江南大學成功舉辦。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糖科學領域的10余名專家學者,以及國內院校專家學者共百余人出席會議。論壇以“糖生物學、糖化學及糖工程研究的新進展和熱點”為主題,探討糖科學領域研究前沿,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開啟了江南大學糖化學與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國際接軌的新局面,加速了科研人才的國際化培養,提高實驗室的科研水平及國際學術影響力。
立足輕工:服務“國計民生”
江南大學是傳統輕工優勢高校,面對國家和百姓的迫切需求,如何整合學科資源優勢,為推動食品安全生產提供理論指導和決策依據,是學校領導層始終思考的問題。
為進一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知識創新模式,2012年8月,由江南大學牽頭,聯合南京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及相關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共同成立食品安全與營養協同創新中心,中心圍繞國家食品安全與營養的重大戰略需求,選取 “油、肉、乳、酒”四大代表性產業作為目前急需實施、重點突破的產業方向,開展重大應用基礎研究和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完善食品安全主動保障與溯源跟蹤體系,實現食品營養主動干預與健康科學調控,逐步將中心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食品安全與營養學術高地、創新中心、研發基地和產業引領陣地,為保障國家食品安全,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貢獻。
在傳承食品輕工優勢的同時,江南大學還注重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培育發展新興學科。2012年10月,化工與材料工程學院“功能分子、聚集體及器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正式列入國家“十二五”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成為江南大學繼食品、生工、物聯網學院之后獲批立項的第四個創新引智基地。 “光響應功能分子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也于日前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的認定,被批準為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作為全國首家實體運作的物聯網工程學院,自成立以來,依托物聯網相關的完整技術鏈,面向自動化控制、先進制造、計算機與軟件技術、電氣、電子等無錫市重點扶持的產業,醫療、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食品安全、節能環保、新能源等國家和地區重大關切的領域,以科技創新密切服務企業需求,先后與200余家無錫企業開展橫向科技合作,結成緊密的戰略聯盟,合同金額達1.3億元。
引才的關鍵是引心,引才的目的是聚智。江南大學用自己的實踐走出了一條“引”“培”并舉、借“力”發展、共攀高峰的探索之路。
自主創新與產業化助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學儀器是科學研究的基石,重大科學成果的取得通常依賴于高端科學儀器的技術突破。長期以來,國內高端科學儀器市場主要由國外品牌占據,核心技術也多掌握在國外企業......
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礦”。高校如何整合資源,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將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化?近年來,西安交大牽頭承擔了數百項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
《關于在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的通知》發布我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再出新舉措日前,省科技廳發布《關于在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的通知》,要求山西大學、......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新材料中試平臺建設指南(2024—2027年)》(工信部聯原〔2024〕181號,以下簡稱《建設指南》)。為做好《建設指南》貫徹實施,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已有28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獲得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成就獎。有我國生命科學“諾貝爾獎”之譽的2024年度第十七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頒獎典禮10月9日在沈陽藥科大學舉行。第十七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
10月8日至9日,中國工程院院地合作項目“棗莊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發展戰略咨詢”課題組專家赴山東棗莊實地調研。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
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包容、韌性的可持續交通體系,是支撐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領域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10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北京市政府在京舉行揭牌儀式,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式升級為“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作為國內引領具身智能技術突破與產業協同的關鍵平臺,創新中心升級后將......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新材料中試平臺建設指南(2024—2027年)》(工信部聯原〔2024〕181號,以下簡稱《建設指南》)。為做好《建設指南》貫徹實施,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藥監局綜合司關于印發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任務揭榜優勝單位名單的通知。原文如下:工信廳聯科函〔2024〕35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