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4-09 10:40 原文鏈接: 江蘇產研院:特殊“群聊“對接產研需求

       10場專題對接會,180位主題分享嘉賓,46家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43家參會發言的專業研究所、100余家龍頭企業參會……

      3月18日至4月3日,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江蘇產研院)將工作陣地搬到“云上”,密集舉辦了10場細分專業領域的線上對接,以促進江蘇產研院專業研究所、企業聯合創新中心與國內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對接交流。

      據江蘇產研院初步統計,10場云對接發布技術需求和待合作項目近800項,吸引了國內一批高校院所與江蘇產研院建立合作關系意向,以及進行集萃研究生的聯合培養,已在談并形成初步合作意向的項目30余個。

      院士在線,足不出戶對接前沿技術

      這10場云端對接會涵蓋了包括金屬材料及加工、集成電路與半導體、醫療器械、高分子及復合材料、智能制造、通訊與網絡、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精密加工、光電顯示與傳感在內的十大細分領域。

      江蘇產研院院長助理郜軍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不是要拉一個臨時群,而是希望構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校所企合作共贏、線上線下結合的‘需求VS供給’體系。”

      這可不是一般的“群聊”,參加線上會議室的人會有意外的收獲。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蹇錫高是高分子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聽說江蘇產研院組織了這樣一系列的“云對接”,他頗有興致地進入會議室,全程視頻參與,并從頭聽到尾。

      “一場線上會議,能在短時間內把這么多高分子材料的專家學者聚集到一起,很了不起,我聽了也很受啟發。”蹇錫高表示,“江蘇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做得很好,希望未來我們有機會和江蘇的‘院所企’推進更深度的合作。”

      大連理工大學是江蘇產研院“集萃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的首批簽約高校之一。此次對接會,大連理工大學組織了相關優勢學科的60多位老師積極參與。

      “很多專家在對接會中找到了技術需求和技術合作方,對我們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研方向優化也帶來了很多新的信息和資源。”大連理工江蘇研究院副總經理賈永濤告訴記者,“我們拿出一個蘋果,卻換來了更多蘋果。”

      江蘇產研院特聘戰略顧問、帝國理工大學過程控制系主任Cav. Sandro Macchietto教授委派他的首席代表劉振海博士參加了第五場“智能制造”專場對接會,并重點介紹了“流程制造業的自動巡航技術產業化項目”。

      “流程制造業的自動巡航技術和應用案例,將國內某知名造紙企業的自控率一舉提升至100%,能耗降低5.6%,產率提高9.8%。”劉振海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這個項目對整個流程工業的能耗與安全問題提供了顛覆性地優化與解決方案,涉及的產業領域和方向特別多,以前也單獨去對接過一些龍頭企業和高校,但效率很低。很高興有這樣一個平臺,我們今后為江蘇流程行業的龍頭企業提供服務和對接肯定會更高效。”

      水到渠成,管道連通資源自然流動

      此次對接會除了高校、專業所、企業聯合創新中心之外,也吸引了不少江蘇省各地新型研發機構、行業協會的參與。

      南京節能環保產業協會就是其中的踴躍參與者。該協會主要協助政府部門開展節能環保工作,發揮政府、企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金融機構之間節能環保政、產、學、研、商合作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南京節能環保產業協會會長、江蘇智道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來所告訴《中國科學報》,組織方很快就把所有嘉賓的PPT都整理好發到微信群里,方便我們進一步消化。

      南京鉅力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繼徽參加了“精密加工”專場,并通過這次對接會找到了潛在合作伙伴——江蘇產研院先進激光技術研究所,目前雙方正就“激光修復項目”進行對接。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管道一旦建立并連通,人才培養、資源對接、成果轉化等各方資源就能順暢流動、碰撞,合作也自然“水到渠成”。

      魚躍醫療是中國最大的醫療器械供應商。對接會上,JITRI(江蘇產研院)—魚躍聯合創新中心主任助理劉瀟瀟注意到兩個項目,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乳腺超聲項目和南京大學的動態血糖監測項目。“前者是魚躍長期跟蹤的項目,而后者可以更好地補充魚躍現有的產品線。”劉瀟瀟透露,目前,公司內部正在對這兩個項目進行初步評估。

      南京科潤是工業介質的領軍品牌,JITRI—科潤聯合創新中心主任助理鐘碧婭表示,公司一直在尋找油液現場監測系統方面的合作,這次通過江蘇產研院組織的云對接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顧劍鋒團隊建立了聯系。“雙方一拍即合,我們準備組織公司的技術人員和顧教授課題組的研究生組成立項目聯合攻關小組,盡快啃下這塊‘硬骨頭’。”

      趁熱打鐵,推動建設合作共同體

      郜軍介紹道,除了十個主群之外,對項目產生興趣的專項對接小群也火速搭建起來,衍生出更多、更精準的“細分戰場”,滋養著更多合作的可能。

      江蘇產研院四大事業部也積極跟進,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做起了“廣告”。其中,材料與能源環保事業部參與組織了三場對接會,業務經理宋夢吟告訴記者:“盡管我們嚴格控制了每個嘉賓的演講時間,但每次還是要超時近一個小時。”

      一場近四個小時的“直播”對接會結束后,宋夢吟會立即把自己部門的業務合作手冊和聯系方式法到微信群里,“這樣大家有需求就可以立刻聯系到我們,趁熱打鐵的效果最好。”

      對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而言,這一系列對接會更是“恰逢其時”。作為江蘇首推領域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申報單位,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亟需整合國內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的資源,這次對接會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

      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副院長程曉農對“云對接”的方式非常認同:“一方面,我們要充分掌握先進材料領域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集聚資源展開攻關,最終從產業層面完成轉移轉化,而這單靠某一個環節很難完成;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解決行業關鍵共性需求,這場對接會,讓我們了解到了很多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的真實技術需求。”

      郜軍向記者透露,直到4月3日最后一場線上對接會告一段落,這10個微信群的成員數每天都還在增加,各群總人數已近2000人次,并且都是各細分領域的精準受眾,“云端”熱度不降反升。

      “更多合作正在萌芽、生長。”郜軍說,“江蘇產研院期待與各方一起,共同打造‘共建、共享、共生、共贏’的創新共同體,吸引更多資源融入集萃創新生態體系,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支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