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血液的細菌有致病菌或非致病菌之分。前者常造成患者死亡,后者的毒性較低,可能只引起發熱反應。革蘭氏陰性桿菌污染最常見最危險,如綠膿桿菌屬,大腸桿菌、副大腸桿菌屬和無色桿菌屬等,這些細菌常存在于糞便、灰塵或泥土中。有的細菌在冷藏溫度中生長旺盛,這種嗜冷菌常見于水中,甚至含氮的水中。很多在4—8℃生長的菌株在保存1周的血內明顯生長,在2周時生長最活躍,細菌濃度可達到1—100億個/毫升;在室溫中生長更快,僅6小時后就進入對數期增殖。即使是一般的或嗜冷菌,也能在室溫中快速增殖,24小時的細菌數即可達到致死劑量。弗羅因德埃希桿菌(枸櫞酸菌)與大腸桿菌的區別是前者用枸櫞酸鹽作為唯一的碳源。所有從血液分離出的細菌都可利用枸櫞酸鹽,使血液產生凝塊。有的細菌可使血液發生溶血。革蘭氏陽性桿菌或球菌也可污染血液,一般在5~7℃不生長,在10℃以下7天內增殖緩慢;輸血后癥狀較輕,引起發熱反應,但也可發生嚴重反應造成患者死亡。